【摘要】近年來,隨著信息公開制度的頒布,以及電視媒體采編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突發事件得以在媒體上呈現。具備聲色畫等各種優勢的電視媒體在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同時,電視記者在職業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本文以我國電視媒體上近幾年的突發事件報道為例,探討突發事件報道中電視記者的職業素養問題。
【關鍵詞】新聞職業素養 電視采編 突發事件報道
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媒體的市場化進程,各地廣電媒體陸續改革。伴隨著轉企改制而來的便是電視媒介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為了獲得獨家新聞,記者們奮戰在第一線。
隨著國家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公民的知情權也被寫進了國家的法律法規。特別是200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一行政法規的頒布不僅為公民的知情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保護了媒體記者的采訪報道權。
過去,各種突發事件一直是媒體報道的禁區。近年來,在各種積極因素的推動下,使得我國媒體上的突發事件報道增多了,但是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當中存在的各種違背職業素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電視媒體強烈的現場感,使得它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具有極強的震撼效果,因此如果記者的職業素養不達標,極有可能引起采訪對象和受眾的不滿。
一、電視在突發事件傳播中的特殊作用
所謂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由于其強烈的“突發性”、“破壞性”和“災難性”等特點,往往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①
“非典”事件、汶川地震、南京7.28爆炸案……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天災人禍不斷,媒體記者不顧個人安危奔赴事件前線。在各種媒體對突發事件鋪天蓋地的報道當中,現場感極強的電視無疑是受眾獲得強烈感官感受的最佳媒體。
1、現場感強
電視記者深入突發事件現場,通過采訪、拍攝收集現場畫面和信息,并在后期制作過程當中進行適當的剪輯,把最能體現新聞事件本質的聲音和圖像反映在電視屏幕上。這種現場感使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受眾心理層面留下深刻的主觀印象。
電視媒體聲色畫俱全,受眾仿佛置身事件現場,這是報紙和廣播媒體無可比擬的。網絡雖然也具有這些優勢,但是由于接收終端的昂貴性、采編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電視在突發事件報道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時效性強
隨著電視技術的進步,電視記者在現場把新聞事件的圖像、聲音及記者的采訪報道等轉換為電視信號,這種現場直播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現場直播可以實現新聞報道與事件發生的同步,這種時效性可以滿足受眾對事件最新進展的知情欲望。網絡的動態新聞雖然也可以達到這一點,但是在我國,網絡是沒有新聞采訪權的,它的新聞信息都是轉載自傳統媒體。
3、運作成熟
通過對“非典事件”、暴風雪災害、汶川地震等歷次突發事件的報道,我國媒體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機制。作為社會影響力比較強的電視媒體,也在突發事件報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汶川地震為例,在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央視通過連線現場、播發評論、場內外互動等方式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在以后的玉樹地震等災害發生之時,這種報道的模式得到了繼承和完善,這也是我國電視新聞操作機制在探索當中不斷成熟的體現。
電視媒體的這些特性,使得它在突發事件報道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并使受眾在欲了解突發事件時形成對電視媒體的路徑依賴。
二、突發事件報道中記者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記者從事新聞工作所必備的素質。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既能體現一個媒體的采編實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一個記者的職業素養。突發事件報道是一類難度系數較大的報道任務,它考驗著電視記者的專業素質、責任意識、吃苦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
1、快速反應的專業意識
與會議新聞、賽事報道等可預知的事件不同,記者在進入突發事件現場之前缺乏一個完整的新聞策劃,有可能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因此在對事件的采訪過程中,如何快速組織好語言進行表達、如何進行提問等對記者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維護穩定的大局意識
突發事件由于其“突發性”和“破壞力”,極易產生巨大的社會震蕩,如果媒體不負責任地夸大事件的“慘”象,一旦超過受眾的心理承受力便會給社會和諧帶來不穩定因素。
因此,記者在對事件的報道過程中,應該傳遞一種必勝的信心和信念,倡導一種團結奮斗的精神,發揮報道的建設性作用。
3、不怕犧牲的吃苦精神
新聞采訪有時候要冒風險,這就對記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不畏艱險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取得成功。
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中,本該在事件現場進行采訪的央視女記者徐娜,返回成都酒店,在現場連線過程中,她提供的不實信息遭到主持人的質疑,她的這種畏難表現受到觀眾的指責。
突發事件報道、戰爭報道,都要求記者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采訪,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新聞工作的特點注定了記者這個職業的奔波性,吃苦耐勞是對記者這個行業的基本要求,多跑、多問、多看、多記、多想是記者進行新聞采訪工作的基本功。1958年,周恩來在廣東視察時曾經對記者說:“你們記者就像蜜蜂。到處采訪,交流經驗,充當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釀蜜,傳播花粉,到處開花結果,自己還釀出蜜糖來?!雹凇R劤?克蜜來,蜜蜂要采集上千朵花的花粉,可見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記者就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4、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
突發事件常常帶有極大的破壞力,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甚至造成人員的巨大傷亡。因此,記者在進行采訪和報道的時候,既要作為一個職業人向受眾傳遞信息,還要具備作為一個社會人的人文關懷精神。
在事件現場,記者的采訪可能會對剛剛發生變故的采訪對象帶來再次傷害,并且極有可能對救援工作帶來障礙,這些都是不該發生的事情。汶川地震期間,中新社記者面對埋在廢墟中呼救的學生,毅然放下了手中的采訪工具,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雖然采訪任務沒有完成,但是他們的行為卻體現了新聞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人文關懷及其對職業倫理的恪守。③這種將群眾的生命權至于自身利益之上的行為值得每個新聞工作者學習。
三、加強記者職業素養的對策
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種利益矛盾不斷,加之近年來氣候異常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發,因此需要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這樣他們才會處變不驚,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筆者以為,應該從如下兩個方面加強記者的職業素養:
1、營造良好的媒介環境,加強危機事件中政府與媒介的合作
電視媒體無限制地迎合部分受眾的低級趣味,這就難免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出現諸如侵犯隱私、不當報道等倫理失范現象。④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媒介市場的管理與引導,改變媒介組織之間的無序競爭狀況。
由于信息制度的不公開不透明,以及對記者采編權的限制,長期以來,我國災難常有,但災難報道卻不常見。隨著國家各項事業的改革,我國媒體的災難報道日益增多,而由此引發的問題也越發凸顯。其中,政府與媒體的溝通,以及記者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媒體在災難報道經驗等方面的不足,也突顯了我國政府在對媒體災難報道管理上的不足與缺失。
西方國家媒體不僅在長期的報道實踐中探索出一些可行的災難報道方法,并積累了豐富的災難報道經驗,政府也逐步建立了有針對性的災難報道管理和規范體系。政府需要通過媒體將最真實全面的情況通報給公眾,穩定社會情緒,而媒體更需要與政府官員合作,以確保新聞的真實性。⑤我國政府也充分意識到了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積極作用,近年來各類突發事件使得我國政府和媒體都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各自建立了一系列的預警機制。“非典”的肆虐推動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推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輿論引導的作用。我國各地媒體在內部也不斷進行各種業務培訓,努力提高記者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能力。
2、記者應全面提升職業素養
新聞工作者,尤其是電視媒體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本職工作對社會民生的意義。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發生的時候,事件本身牽動著各方利益,尤其需要記者學會積極面對。
因此,記者在采訪之余應該不斷強化自身的職業修養。一方面記者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理的嚴謹態度,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應時刻把握輿論的導向,不以驚悚話語傳遞恐懼,不夸大事實,而是要客觀實在地報道事實,向受眾傳遞必勝的信念。
另一方面,記者還應該愛崗敬業,不怕吃苦。記者對新聞事業要有飽滿的工作熱情,旺盛的工作斗志,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事業心,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新聞工作者還應努力使自己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更好地為黨的新聞事業做貢獻。
參考文獻
①周洋,《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原則》[J].《今傳媒》,2010(12)
?、卩u雛,《新聞記者需要什么樣的作風》,http://www.wgj.ks.gov.cn/wgjw-
sdx/dwdetail.asp?
?、劾畎步?等:《記者憶述:那一夜,我們沒有采訪》,中新社,2008-5-19
?、芡躅?,《新聞播報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分析》[J].《今傳媒》,2010(12)
⑤趙山山,《西方國家對媒體災難報道的管理》[J].《新聞愛好者》,2010(12)
(作者單位:明光市廣電局新聞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