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播電視系列報道近年來深受廣大受眾喜愛,但地方電視臺所做的一些系列報道,或規模不小,深度不夠;或數量不少,質量不高;或形式熱鬧,內容上難以產生感染力、說服力,引發受眾共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內涵、價值取向、遵循原則、思維方式和采寫要求等方面做好系列報道地深度開發。
【關鍵詞】系列報道 價值取向 思維方式 采寫要求 深度開發
廣播電視系列報道作為一種深度報道表現形式,已越來越深受廣大受眾的喜愛。不過,近年來地方電視臺所做的一些系列報道,規模不小,但深度不夠;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乍一看畫面熱鬧異常,內容上并沒有多少有力度、有價值的東西,難以產生感染力和說服力,引起受眾共鳴。要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就要做好系列報道地深度開發。
一、地方電視臺系列報道的內涵
要理解地方電視臺系列報道,首先要搞清楚系列報道的涵義和特征。我們所說的系列報道就是圍繞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某一個相關選題,選取不同的體裁,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組織報道,注重宣傳效果,以引起廣大受眾關注的一種深度報道表現形式。地方電視臺不同于中央和省市級電視臺,其系列報道以消息作為載體,有著自身的特點。
選題重大,號召力強。作為地方政府喉舌的地方電視臺,它所安排制作的系列報道的題材大部分涉及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題材關系全局,關系一個地方社會政治生活的某一重要方面。短短一則消息,不能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只有采用系列報道的形式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號召力,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
側面單一、篇幅短小。由于地方電視臺系列報道一般都是作為重要節目在黃金時段播出,決定了組成系列報道的每則消息不可能選取更多的事件或從側面用長篇累牘的篇幅展開報道,只能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對一個事件或側面進行報道。
看似形散,骨髓不變。系列報道是為了從不同層次、側面、角度來報道同一主題,就像寫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每則消息的具體內容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是在一個主題涵蓋下進行的深層次報道。
單獨成章,連續成篇。之所以稱為系列報道,是因為要從不同的方面去表達同一主題。所以,策劃編輯的系列報道每則消息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的。系列報道不是對一個人物一個事件的連續報道,而是圍繞一個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多個事件進行單獨采寫,讓眾多綠葉映襯出一朵紅花來。例如:近年來虞城縣把發展農村經濟,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中心工作來抓。為此,該縣廣電局圍繞這一主題,采寫編播了“在外虞城人”系列報道。報道通過對虞城籍外出創業人員經過奮斗在各行各業中涌現出的典型人物的采訪報道,激發了全縣人民干事創業的熱情。雖然組成這組報道的人物各異,成功之路各異,卻共同表現了虞城人在外的創業風采,所以它是單獨成章連續成篇的。
二、系列報道應把握的價值取向
系列報道只有始終秉承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定位于為大眾服務,做到真誠、尊重、謙遜、親切,才能具有堅實的根基,也才能較好地以辯證的態度對待存在的種種問題,并照顧到未來的發展。
在策劃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人們常說,“意在筆先”。寫文章如此,制作和運作系列報道也是如此,首先要進行策劃。“如果我是觀眾,最想了解什么,最想看到什么?”這句話應該成為電視人的口頭禪。電視人心中有觀眾,觀眾心中才會有電視。
在采訪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系列報道中,在文字方面爭奪眼球,改變我們的語態是以人為本的體現。觀眾更需要平民視角、“從下往上”視角、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電視節目。在圖像方面以人為本體現在色彩、用光、構圖、拍攝方式諸多內容上。如人們有時去農村采訪,農民家里本身就很昏暗,但用這樣的現場光拍下來就很真實,行話叫用光真實。在聲音方面首先表現在主持人的風格改變上,從播音員到主持人的發展就體現了受眾對電視親近的渴望。
在制播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好的電視作品在制作完成后,如果關閉音頻,人們仍能從無聲的畫面中看出作者的表達意圖。我們的系列報道也要如此。在節目播出中,人們總是按照收視群的收視習慣來安排節目表,并盡可能少插播廣告,或者標出廣告播出時間。
三、系列報道應遵循的原則
系列報道作為一種新的報道手段已在新聞宣傳實踐中被廣泛采用,但并非任何題材都可以做系列報道。
首先是針對性。系列報道必須選擇大家關注的題材、報道內容,與觀眾、聽眾在地域上、思想上或利益上有著緊密的聯系。最好是選擇當前政治、經濟生活中人們迫切需要和急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是時效性。系列報道應當盡可能接近新聞事實本身發生的時間。新聞事實發生的時間差越小,報道的價值也就越大。
其三是全局性。全局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宏觀地分析問題。要把系列報道的題材放在開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透視,通過系列報道的連續播出,向觀眾展示新聞事實,解釋、剖析、追蹤、預測新聞的前因后果和發展趨勢,從而反映事物的內在聯系。
四、系列報道的思維方式和采寫要求
要采寫成功的有深度的系列報道,必須從時刻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發現新聞、提煉新聞,這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具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從獨特的新聞視角做出獨特的系列報道。
發散思維和集合思維的結合。發散思維就是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各個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應用到系列報道的實際工作中,就是在選題和定稿時必須從各個方面考慮其新聞價值,最后再集中到時代宣傳的主題思想上來。
習慣思維和逆向思維相結合。我們在報道中會很容易形成習慣思維,這樣做出的新聞就會一個味道。如果我們利用了逆向思維去考慮,從相反的角度用自己獨特的眼光來做新聞,就可以發現別人沒注意到的新視角,或者找到別人沒有采取的方式。一個新聞事件發生了,這就形成了一個公共資源,任何一家媒體都可以去挖掘去報道,要想在眾多媒體中脫穎而出,將新聞做出“花”來,多變換報道的角度,往往可以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超前性思維在系列報道中的運用。超前性思維就是搶在別人前面發現新聞。有時新聞事件發生后,對媒體來說搶時間就意味著搶頭條搶獨家報道,運用超前性思維方式,就可以高瞻遠矚地搶占制高點,及時組織報道,使報道搶在他人之前,發出富有新意的新聞。
聚攏思維在系列報道中的運用。我們所理解的聚攏思維是指所報道的每一條消息都是有中心思想的。我們在做消息時,特別是需要到各個地方去采拍一個綜合性報道時,聚攏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將大量豐富素材中主要的東西集中起來,有針對性地去發掘每個選題的深度和廣度,在新聞主題上進行縱深挖掘,讓新聞的聚焦點更集中、更深刻。在從事系列報道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報道素材中的閃光點太多太雜,讓人看了不知道記者到底在報道哪個主體,特別是一些成就式的報道,幾乎每個方面都寫進去了,單獨看每一個觀點都是正確的,但從全篇報道來看沒有什么針對性和可視性,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什么中心思想,很像某個單位的工作總結。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從中找出最具價值的新聞點、最有可視性的東西來,將思維聚攏,然后再圍繞這個點做文章,用電視新聞的一些表現手法來加以渲染。
系列報道的制作不妨多一些大眾思維。所謂大眾思維就是新聞的制作必須以觀眾口味為準,新聞就是做給大眾看的,要讓大眾通過新聞來了解社會上的一些最新消息。收視率是每個欄目的生命線,抓住了大眾口味、運用了大眾思維,也就抓住了收視率,保住了系列報道的生命線。
(作者單位:虞城縣廣播電視局)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