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網絡群體事件還是現實生活中的群體事件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裹挾力,牽動著社會各個方面敏感的神經,正確把握并且從中找到啟示對如何更好地處理群體極化事件甚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群體極化 群體事件 網絡
麥克盧漢在《媒介即信息》中他寫道“雖然技術的效果并未在意見或觀念的層次上發揮作用,但卻逐漸地且不可避免地改變‘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①他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印證了今天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網絡群體事件便是一個典型代表,從銅須門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媽事件,從躲貓貓事件到鄧玉嬌事件,汶川地震中遼寧女事件,以及由這些網絡群體事件而被網民制造出來的流行語,如打醬油,做俯臥撐等,無不影響著人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價值觀。
一、網絡群體事件及特征與現實群體事件及特征
1、網絡群體事件及特征
(1)事件在網絡中迅速傳播、引起極大關注。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調查,截至2009 年6月30 日,中國網民達到3.38 億人,僅半年時間就增長了4000 萬人;全國互聯網普及率25.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②如此巨大的網民數量,一些敏感的網絡事件一旦出現,各個論壇和網站紛紛揚揚的帖子和跟帖如同雪花般紛致,加上互聯網的超時空的特點,一經關注便會迅速傳播開來。
(2)迅速形成群體極化現象。“群體極化”概念是由美國當代法哲學家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一書中提出的,他在書中說: “群體極化的定義極其簡單: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③在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中,丁香小慧滿身是血的照片被傳到網上,未經證實,大家便將矛頭指向其后母,網絡上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聲討最毒后媽的大軍,不辨真假地將繼母大罵特罵。
正如凱斯·桑斯坦所言:“網絡對許多人而言,是極端主義的溫床,因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而且頻繁地溝通,聽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續暴露于極端的立場中,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立場”。造成這種群體極化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群內同質化、群際異質化的特點在作怪。興趣點或是社會、民族背景相似的人聚集在一塊,極易造成對一件事情的極端看法。其次就是群體心里在發揮作用。“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在這個群體里極易受到各種暗示和順應等各種心里作用的影響。
(3)事件真相在傳播中迷離曲折、真假難辨。在網絡的群體事件中,事件真相往往是在未被確認的前提下,進行著包括著揣測和謠言傳播著,使真相越來越曲折迷離、難辨真假。
揣測,則是根據每個人對類似事件的已有成見而進行的想當然的推斷。正是如此,在“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中,看到小女孩滿身是血的照片就想當然的與現實生活中的惡毒后媽形象聯系在一起,誰也不會去實際考察到底什么是真相,更不會去考慮,這些狠毒謾罵和人肉搜索給這位后媽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謠言的傳播是以宣泄和表示焦慮與仇恨為基礎的。這種宣泄、焦慮與仇恨的心態,以及個人人格差異,最終影響著信息的傳播,自然也就會影響著再次地被認知。”④信息在謠言和揣測中撲朔迷離、似真似假,左右著人們的對事實真相的了解。
2、現實群體事件及特征
(1)事件迅速升溫、激化。2008年6月22日,甕安縣公安局接到報警,到6月28日就形成了約2萬人的游行示威隊伍,事件升級非常迅速。
(2)參與者眾多、且身份多元化。甕安事件中,開始時隊伍中的人并不多,但迅速增加,高峰時民眾達到約2萬人。他們身份也是各不相同,大都與死者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
(3)破壞力大、嚴重威脅公共秩序。這次事件破壞力大,造成的損失巨大。損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發生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其中,甕安縣縣委、縣政府、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財政局等被燒毀辦公室160多間,被燒毀警車等交通工具42輛,不同程度受傷150余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00多萬元。二是產生嚴重的國內政治影響,可能加重已有的社會不滿情緒,誘發類似事件。三是造成巨大的負面國際影響,在目前這個敏感政治時刻,產生多方面難以消除的有害效應。⑤
二、網絡群體事件與現實群體事件的關系
1、網絡群體極化事件和現實群體極化事件的區別
形式的不同。在網絡群體事件中,表現為在網絡上掀起的虛擬的批判浪潮。其中一個重要形式就是進行網絡人肉搜索,但網民在網絡上進行口誅筆伐,加入人肉搜索的隊伍之中,回到現實生活,這些事件可能最多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不會付出實際行動。現實中群體事件的形式則表現為,聚眾進行街頭的示威、靜坐等等較之于網絡群體事件更具有現實攻擊性的行動。因而,有專家分析發現,網絡中的群體事件要比現實中的群體事件發生幾率要高出很多。
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不同。網絡群體事件常常被稱為網絡暴力,是在情緒左右下進行的輿論聲討。網絡輿論主要是通過論壇和新聞跟帖兩種手段實現的,網民所以能形成聲勢浩大的輿論聲勢,主要是通過論壇討論、發帖、跟帖、轉帖等等各種手段從而形成鋪天蓋地的輿論氛圍。在甕安事件中,參與者圍攻縣政府,并采取現實的打砸搶燒,手段比較粗暴、性質比較惡劣。以鍵盤為武器的網絡群體極化和以實際行動為工具的現實群體極化運用的手段明顯不同,
2、網絡群體極化事件和現實群體極化事件的聯系
以青年人為主。在我國網民中,青少年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據中國互聯網第24次統計報告,我國網民年齡10—29歲的占60%以上,所以基于其生理心理素質而言較為沖動,對于極化現象有影響。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甕安事件中,同樣是青少年人居多,甚至十多歲到二十多歲的中學生、大學生也參與其中。這是一群最容易極易產生沖動和藐視現有秩序心理的人。
受群體壓力影響。網絡群體事件和現實中的群體事件能在短期內能夠引起巨大的關注,并且迅速形成群體極化現象,其中有一個重要且共同的原因就是受到群體的壓力。
甕安事件中所進行游行示威和破壞的這個群體并不都是與死者有直接的利益關系的,但是卻做出了幾乎一致的行為,顯然受到群體壓力的影響。在網絡中亦是如此,網民也同樣受到了群體的壓力,在這里就涉及到了沉默的螺旋理論,沉默的螺旋使網絡中少數意見者受到多數意見者的影響趨向于少發表意見或是沉默。在“銅須門”事件中,有人試圖對事件進行探究,但很快就遭到“偽善”、 “冷漠”之類的攻擊。大家在多數意見面前趨向了大多數人的意見。
法不責眾思想作怪。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提到,假如是一個人想進入商店搶劫,他會考慮很多,搶劫性行為的不合法性,最終放棄搶劫,而如果一群人進入商店搶劫,個體就不會再考慮這些,而很可能會加入搶劫的隊伍中去,顯然是受到法不責眾心理的促使。網絡和現實群體事件中的人群正是如此處于法不責眾和盲從的心理狀態下,做出一些偏激的行為。
三、啟示
1、必須充分尊重大眾的言論自由權
對兩種形態的群體極化事件的特征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在群眾在對各種利益的訴求和爭取的過程中難得到滿足,言論自由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可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引發大規模的群體事件。因而,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社會中,相關部門要在網絡空間里,允許對社會和一些部門提出合情合法的意見和建議;現實生活中,則是要加強信訪部門的工作效率,充分尊重人民言論自由權。
2、疏通溝通渠道
當大家對一事件廣泛關注時,也正是各種謠言和揣測四起的時候,不加以疏通,則會更加重了謠言的可信砝碼,因而,各部門對任何一件群體極化事件都不能怠慢,應該及時的給出最權威的、最真實的信息。
3、重視權威的作用
處理現實群體事件,權威人物在發生群體事件之初現身的有著重要作用。甕安群體極化事件中有一個細節,在群眾到達縣政府時,竟然無一人接待。這可以說是沖突事件進一步擴大的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如果當時縣政府主要領導站出來為群眾講解和疏散群眾,事態可能不會惡化。
同樣在網絡群體極化事件的開始,有一個相關事件的重要人物第一時間站出來,與網民一塊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如此一來,網絡中的群體極化事件就會逐漸變少,破壞性也會降低。
參考文獻
①周慶山:《傳播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6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③[美]凱斯·桑斯坦 著,黃維明 譯:《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③沙蓮香 主編:《社會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47-248
④于建嶸,《社會泄憤事件中群體心理研究——對“甕安事件”發生機制的一種解釋》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