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公民媒介素養的提高,使傳統新聞發言人制度發生變化,并催生了網絡新聞發言人這一特殊形態。本文試分析網絡傳播環境下,新聞發言人與媒體記者博弈機制的變化,揭示這種溝通機制網絡化背后信息傳播環境的日益開放。
【關鍵詞】網絡新聞發言人 記者 博弈
新媒體時代,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網絡社情民意的涌動使得公眾直接接觸新聞源獲取第一手信息的欲望更為強烈,在此之下網絡新聞發言人這一新形式應運而生。“所謂網絡新聞發言人,指同級黨委、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利用網絡平臺公開黨務、政務信息,也包括各類社會組織在互聯網上對相關信息的發布。”①“2009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施杰首次向政府提議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7月初云南省委宣傳部明確提出將在各級政府部門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9月1日,貴陽市政府宣布正式啟動網絡新聞發言人工作。”②]新聞發言人與記者各自代表著不同機構的利益,兩者的博弈不可避免。但在網絡這個虛擬平臺,雙方博弈呈現出新媒體的時代特點,較之于傳統的博弈關系發生了諸多改變。
一、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創新
傳統新聞發言人通過新聞發布會這個實體平臺,在政府、組織和媒體之間架起一座信息溝通的橋梁,媒體記者作為公眾知情權的代表,通過現場提問的形式從政府部門處獲取信息,而后將信息轉化為文字、音頻或者視頻的形式,發出相關報道。而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因其信息載體的特殊性,體現了諸多新的特點:
1、新聞發言人與記者的交流形式不斷豐富
傳統的新聞發布會是在某個事先安排的地點,邀請媒體記者前來,就某個議題向全社會發布相關信息。通常在發言人發言之后,設置一個回答記者提問環節,旨在更進一步的溝通,增強記者對于整個新聞事件的理解以及對背景資料的掌握。網絡新聞發言人作為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上各類社會組織相關信息的發布者與回應者,其與記者的交流形式突破了以往面對面式的你問我答,而是采用多媒體手段,文字、圖片或者音視頻等各種形式均成為雙方溝通信息的工具。
2、新聞發言人與記者間“信息不對稱”現象得到改善
我國的新聞發布會歷來采取政府發布、媒體報道的單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