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氏姐妹”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不僅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還在抗戰時期所展開的一系列國際新聞傳播活動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文著眼于“宋氏姐妹”的國際新聞傳播策略,就其傳播價值與當代意義展開探討。
【關鍵詞】抗戰時期宋氏姐妹國際新聞傳播策略
以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迅猛發展,全球化時代、融合媒介時代已經成為現實。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領域,還是我們的媒介范疇,席卷而來的都是一場全球融合的變革。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既有殘酷競爭也有利益趨同的合作共贏。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國際新聞傳播的研究不僅僅是傳媒業界競逐的熱點,也是政治博弈的一個重要方面。抗戰時期,“宋氏姐妹”在國際傳媒界展開的一系列新聞宣傳活動不僅是新聞傳播最直觀的體現,還讓世界聽到了當時中國最真實的聲音,成為國際新聞傳播的重要踐行力量。
“宋氏姐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三位女性宋藹齡、宋慶齡和宋美齡的代稱。她們出身名門,地位顯赫,皆因婚嫁全部走上了政治道路,并以各自的方式演繹著自己的人生。在抗日戰爭期間,她們摒除異見、團結抗日,充分重視新聞媒體的作用,著重致力于中國抗日戰爭的對外傳播,采取了多種策略開展國際新聞傳播工作,為贏得國際輿論支持、促進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綜合運用廣播等大眾傳媒,融入“情感訴求”
抗日戰爭期間,宋氏姐妹所展開的大量國際新聞傳播活動都是基于廣播這一媒介平臺,廣泛對外發布信息。1940年4月18日,宋氏姐妹抵達重慶,通過NBC廣播網全面向美國現場轉播她們的演講。宋靄齡首先發言,她在演講中真誠感謝了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的同情與支持,并對汪精衛的賣國投敵行為進行了控訴。接著,宋慶齡在演講中說:“太平洋和全世界人民的將來歷史,一定和以前不同,且將再見光明燦爛,因為中國不愿做奴隸的人民,已經拿起了武器,爭取自己的自由,同時也是為世界人類,為你們大家爭取自由。”而宋美齡則巧妙地對美國政府向日本出口戰爭物資的可恥行為進行了譴責:“中國人民不愿當亡國奴,必能全力以赴,同日寇血戰到底。問題是,我們會得到公正的對待嗎?這只能由美國人民和他們的國會議員來回答。”
在她們“敲警鐘”式的對外廣播演講中又融入了情感訴求,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喚起了國外人民的注意與同情,讓大眾真切了解日本侵略的真實意圖與中國抗戰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給世界人民營造出一種緊迫感,在心理上喚起他們的危機意識。
宋氏姐妹還多次接受記者采訪,親自撰寫電訊,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闡明各自對中國抗日戰爭及民主的態度。值得注意的是,宋氏姐妹還創辦過專門從事抗戰宣傳的刊物和報紙。1938年6月14日,由宋慶齡組織的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成立,隨后創辦機關刊物《新聞通訊》。據統計,宋慶齡親自執筆撰寫了8篇文章和評論,均致力于報道中國人民抗日的真實情況。她還組織外國友人根據在中國的親身經歷與感受,寫出了一系列具體生動和有說服力的報道傳播到世界各地。
宋氏姐妹通過各種傳媒形式,并融入“情感訴求”,積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深刻揭露了日寇侵略的野心,營造了一種侵略壓迫感,給世界人民敲響了警鐘。
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聞工作,進行“分眾傳播”
宋氏姐妹十分注重針對不同的社會群體及他們的特點,進行卓有成效的宣傳。在從事抗戰國際新聞傳播時,就充分運用了這種“分眾傳播”的策略。
抗日戰爭期間,宋氏姐妹曾多次組織婦女活動,對廣大婦女同胞發表講話和演說,組織婦女開展救國運動,并親自撰文號召廣大婦女同胞積極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宋慶齡在紐約《亞細亞》雜志上發表了重要文章《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文中疾呼的“在當前這場戰爭中,中國婦女已經證明她們是無愧于歷史的民族英雄”,大大增強了婦女同胞的抗戰勇氣;她所提到的“但也有些卓絕的婦女,她們的修養、見識、行政才干,甚至作戰的勇敢和民族革命運動的興起使中國婦女有了新的、更廣闊的遠景”,大大堅定了婦女同胞們抗戰勝利的信心。
對學生和兒童群體,她們則采取親和的方式來進行抗日傳播,并得到了積極響應。抗戰時期的中國兒童節是4 月4 日,宋氏三姐妹在1940年4 月3 日到達重慶歌樂山,視察戰時兒童保育會第一保育院。宋慶齡開心地說:“看到這些蒙受戰爭苦難,失去父母的苦孩子變成了幸福的兒童,怎能不令人高興呢。”她還對孩子們說:“我們專程來看望你們,明天就是兒童節,祝你們節日快樂。”然后親自將一包包糖果餅干送到難童們手中。她們的舉動被新聞媒體一一記錄,當時重慶的《新華日報》進行了跟蹤采訪報道并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她們對兒童的關愛感動了國人,也感動了世界,更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信心。
除此之外,宋氏姐妹還對在戰場上受傷的戰士、商界企業家等展開了各具特色的抗戰新聞活動,也贏得
了世界輿論的廣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將新聞傳播融入到政治活動中,對外“設置議程”
在政治動蕩期,媒介的功能顯得頗為重要。宋氏姐妹因為各自特殊的身份,她們一直是國內外新聞界追逐的焦
點。而她們也充分抓住契機,在政治活動,尤其是外交活動中積極向世界人民傳播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潛移默化地將抗日戰爭在國際信息市場中賦予了高度的顯著性。
在《開羅宣言》制定期間,宋美齡向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等人介紹了中國的抗戰情況,傳播了中國的政治主張;在訪問印度期間,宋美齡陪同蔣介石與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甘地會談,為他擔任翻譯,并親自用英文向印度廣播了《告印度人民書》,宣揚了反對戰爭,愛好和平的理念;在出訪美國期間,她還展開一系列巡回演講,真實介紹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戰時期,宋美齡對外演講共計36次,其中澳洲演講1次,英國演講4次,加拿大演講2次,印度演講3次,而在美國的演講甚至高達26次。
除了宋美齡以外,宋慶齡、宋靄齡也在各自的對外政治活動中傳播了中國人民真實的聲音。她們多次在各種政治場合把中國的抗戰圖景展現在世人面前,贏得了世界輿論的普遍同情與支持。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宋氏三姐妹的國際新聞傳播活動不曾間斷,她們為了宣傳思想而聯合抗日,不遺余力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卓有成效地展開了一系列新聞傳播活動,這對于當今的國際新聞傳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一方面,宋氏姐妹“筆比劍有力”的新聞思想,以及真實客觀的傳播理念值得我們廣泛學習。宋氏姐妹都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好的文筆,在抗戰時期的新聞宣傳活動中也寫過不少出色的文章。尤其是宋慶齡,她一直堅持用筆真實記錄下戰爭中苦難的人民群眾,并且廣泛傳播,從而達到更深刻更有說服力的傳播效果。如今,我國媒體正處于深刻的變革期,面對全球媒體的激烈競爭,個別媒體為了博“賣點”而生產新聞,儼然已經失去了“真實客觀”這一基本的原則。充斥人們視野的虛假新聞不僅使得媒體自身陷入“生存危機”,也讓整個新聞界遭受嚴重的“信任危機”。因此,新聞媒體要牢牢樹立并踐行“真實客觀”的理念,新聞從業人員更應以身作則,以宋氏姐妹為榜樣,堅持報道客觀事實,立志將最真實的聲音傳播到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宋氏姐妹積極投身于對外傳播活動中,公開發表演講,接受國外媒體記者采訪,為國外媒體撰稿,并針對國外個別媒體的失實報道,主動提供真實信源,甚至直接創辦刊物來報道當時中國最真實的情況,從而掌握了戰時我國對外國際新聞傳播的主動話語權。在當今這個新媒體時代,國際新聞傳播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因此,我國媒體要牢牢掌控第一話語權,尤其要在重大突發事件上把握好及時報道權與第一解釋權。只有這樣,我們的國際新聞傳播活動才有可能獲得較為理想的傳播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國的國際輿論引導能力,塑造我國的國際形象。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顯赫的宋氏姐妹,她們在抗日戰爭時期共同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積極主動地從事國際抗日新聞傳播活動。一方面她們是新聞媒體追逐的對象,一言一行備受關注。另一方面她們親自撰寫新聞稿,發表演講,對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對爭取國際輿論支持和同情、爭取國際援助做出了努力。
宋氏姐妹的對外新聞傳播策略,是我國當今國際新聞傳播的寶貴參考范式,值得我們學習參考。
參考文獻
①陳廷一:《宋靄齡全傳》[M].青島出版社,1997
②陳延一:《宋慶齡畫傳》[M].作家出版社,2008
③陽雨、張小舟:《宋美齡的外交生涯》[M].團結出版社,2007
④楊樹標、楊菁:《宋美齡傳》[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⑤中國宋慶齡基金會[EB/OL].http://www.sclf.org/,2011
(作者: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新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實習編輯:汪冬冬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