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社會責任的概念已被傳媒業和大眾認知,媒體在報道新聞、傳播廣告時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已成為從業者的共識,無論從社會責任論還是實踐中媒介的社會影響來說,媒介承擔社會責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國媒介社會責任研究著眼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應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以及怎樣才能切實加強媒介的社會責任,并用大篇幅從不同視角分析媒介社會責任的擔當等。
【關鍵詞】媒介 社會責任 媒介研究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社會責任研究
電視:消費時代電視媒介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張瓊華在《淺談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一文中通過分析新聞評論、訪談、綜藝三類電視節目的現狀,探討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問題。電視節目的現狀是新聞評論節目戲說化;綜藝娛樂節目低俗化;訪談節目煽情化。而原因在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評價體系不完善;受眾媒介素養有待提高。文章最后提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媒介的社會責任,有效引導輿論,促進社會發展;關注弱勢群體,反映社情民意;普及大眾文化,提升受眾媒介素養。①
而王寶紅的《電視的媒介責任》一文,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思路,他認為電視媒體的境外節目本土化要具備足夠的“文化自覺”意識,要對西方節目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念進行解構與重構,吸收團結、樂觀、堅強、剛毅等合乎中國文化價值要求的部分,而對博彩、過度競爭、暴露隱私等觀念元素要謹慎剝離。②
電視公益廣告:李玉嬌在《電視公益廣告》中認為電視公益廣告在凝聚公眾力量、弘揚傳統美德以及倡導合理的社會行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突發事件中,通過發布公益廣告,整合社會力量,彰顯人文關懷,是媒體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③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各種文化的撞擊與并存使優良的文化傳統出現某種程度上的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媒體有責任重新建立一套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道德價值體系,公益廣告應充當進行倫理教育、弘揚傳統美德的角色。公益廣告本質上為公眾的社會利益服務,它所宣傳的是主流價值觀,提倡的是合理的社會行為。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公益廣告事業起步較晚,媒體社會責任意識相對淡薄,在運行模式和廣告發布方面存在缺陷。
報紙:蔣建國在《消費主義背景下報紙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中對報紙社會責任缺失提出了嚴厲批評,他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國報紙的經濟價值和消費功能得到了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