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題組以江蘇省淮安市和江蘇省宜興市為主要調查地,對當地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通過調查,了解與總結江蘇省農民工對于自身在媒體中的形象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揭示農民工對于自身在媒體中形象的認識與農民工實際媒介形象之間的差異及差異存在的原因,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民工 媒介形象 調查
一、調查的背景及方法
本文采用《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中的定義,將戶籍身份還是農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從事非農產業、以工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人員稱為農民工。農民工的產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媒介資源和新聞源。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不可避免地會對農民工現象有所反映,那么,江蘇省媒體如何進行此類問題的報道?江蘇省農民工對于自身在媒體中的形象是否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他們的認識是否與媒體中表現出的相符?他們對目前自身的媒介形象是否認同?
鑒于此,作者于2010年7月至2010年9月在江蘇省淮安市和江蘇省宜興市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調查,對當地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此次調查,在兩地共發放問卷1100份,實際回收1060份,回收率為96.4%,其中有效問卷1001份。
同時本文以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作為樣本分析的時間區間,對《現代快報》、《揚子晚報》和《淮海晚報》三份報紙在這一時間區間內所發行報紙的版面內容進行篩查。以選取較為重大的新聞事件、有影響力的評論及大幅圖片等為標準,篩選了100篇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報道列入目標樣本,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江蘇省主要媒體建構的農民工媒介形象的特點。
本課題采取了問卷調查、定量分析、個人訪問、實地調研、綜合歸納等多種研究方法。通過研究,了解與揭示江蘇省農民工對于自身在媒體中形象的認識與農民工實際媒介形象之間的差異,探究其差異存在的原因,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二、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民工對自身形象的認識
在回答“請您選出符合您心目中農民工形象的詞”問題時,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農民工是“勤勞”、“善良”、“弱勢群體”,選擇這三個選項的比例分別為92%、52%、42%;認為農民工“不講文明、沒有文化”占30%,認為農民工“可憐”的占26%,認為他們“家庭美滿”的占18%,另有4%的人認為農民工是“生活富足”的,極少數(2%)的人認為他們“招人討厭”。可見,農民工對自身形象的認識主要是正面的。見圖1。
2、農民工接受大眾傳媒宣傳的途徑
對于“您主要通過哪些途徑了解有關農民工的信息”的回答,46%的人是通過報紙來了解農民工信息的,選擇“電視”“口口相傳”“廣播”“雜志”的人分別占28%、15%、7%和4%。因此將這些途徑按照調查對象的選擇從高到低排列為:報紙、電視、口口相傳、廣播、雜志。
3、農民工對大眾傳媒對于“農民工”問題的傳播方式的評價
(1)在被問及“您認為以農民工為主要受眾對象的報紙、雜志及廣播電視節目等的數量情況”時,認為數量很少的占54%,認為數量很多的占22%,從沒聽過的占24%”。
(2)在回答“您認為媒體上對農民工的報道,數量怎么樣”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68%)認為媒體上關于農民工的報道數量一般,有14%的人認為非常多,有18%的人認為非常少。
(3)關于“媒體對農民工的報道和現實是否相符”的問題,32%的人認為是符合實際情況的,54%的人認為不完全符合現實,其中,40%的人認為差距不大,14%的人認為差距比較大,還有14%的人選擇“不是很清楚”。
由此可見,農民工認為,目前媒體對于農民工問題的報道既不全面,又不完全符合事實,也就是說,媒體塑造的農民工媒介形象與農民工認識中的自身的形象是存在很大偏差的。
三、江蘇省媒體對農民工形象塑造分析
1、三種媒介形象
從對農民工接受大眾傳媒宣傳的途徑的調查結果看,報紙是最主要的途徑。因此我們選擇《現代快報》、《揚子晚報》和《淮海晚報》三份報紙在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時間區間內所發行報紙的版面內容進行研究。發現選取的100篇報道塑造的農民工媒介形象主要可以概括為三種:“正面”形象,“苦難”形象以及“負面”形象。(見表1)
2、存在的問題
(1)對農民工群體的關注不夠。研究發現,在三份報紙中有關農民工的報道多以很短的篇幅出現在報紙的社會新聞版的角落,并且大多是問題比較突出的時候才予以關注的動態新聞。而農民工需要的就業信息、生活信息、知識信息以及與他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政策方面的信息也是少而又少。
農民工群體的信息貧困又將成為他們物質貧苦的一大原因,他們掙扎于雙重貧苦之中,并陷入惡性循環,一個聲音弱小但人數龐大的社會邊緣群體將滋WamFm1CMe9vhkEvWiKoOyQ==生出對主流社會的疏離感甚至敵對感,積累起反社會的因素,降低整個社會的安全系數。
(2)報道存在刻板化弊端。所謂刻板化,也稱“固定的成見”,意指人們由于生活在比較狹小的一隅,對該環境中生活的某一類人或某一類事會形成固定、概括、籠統的看法。①通過上述對三份報紙報道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媒體所塑造的一個農民工的形象:可憐、悲慘、賣淫、強奸、搶劫、討薪、訛詐、偷窺、素質低下、手腳不干凈等等。這些內容是媒體的報道強加在我們的意志上的,以致于我們不能正確看待農民工這一弱勢群體。
四、結論與建議
1、媒體報道中農民工形象與農民工自身認知形象的差異及原因
結合以上對問卷、采訪調查結果和相關資料的分析發現,媒體報道中的農民工形象與農民工心中所認識到的自身媒介形象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主要由于以下兩點原因:
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農民工是被動接受的:一方面農民工很少會自己主動地搜索相關的新聞報道,另一方面農民工在探討自身問題時屬于喪失話語權的邊緣群體。而在形成個人認識的過程中,農民工的主動性凸顯出來:在農民工接觸到與自身相關的新聞報道時,他們并非全盤接受報道的內容,而是會保持相當程度的懷疑態度。
除此之外,傳播障礙也是導致這種差異產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基于商業化運作對利潤的追求,媒體會對其所傳播的信息內容經過一定的篩選、刪減,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本應該傳播給受眾的信息,可能由于不具備某些吸引受眾注意的要求而被忽略,這就導致信息在傳播的源頭已經開始失真。另一方面,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擾和影響,比如傳播時間、傳播介質以及其他相關信息的傳播的情況等;同時,受傳者本身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價值觀念等也是導致傳播障礙產生的重要原因。
2、對江蘇省媒體的幾點建議
(1)重視農民工問題的新聞價值。江蘇省目前共有84個主要媒體,其中有29種報紙媒體資源、8個電視媒體資源、2個廣播媒體資源、45個雜志媒體資源。而其中僅有《科學養魚》、《江蘇農村經濟》、《農機具之友》、《水產養殖》、《農家致富》、《農業開發與裝備》6本雜志主要面向農村及農業工作者,但以農民工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媒體則一個也沒有,可見,江蘇省主要以農民工為受眾的媒體為數甚少。
結合調查結果,我們不難發現,我省媒體忽視了農民工這種新聞資源潛在的新聞價值。媒體似乎更樂于通過對明星、富豪等強勢群體的密集報道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而沒有正視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工群體存在的問題,沒有挖掘出弱勢群體這種新聞資源存在的新聞價值。應當對農民工這一新聞資源加以重視和挖掘,要注意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發現潛在的問題。
(2)采取平衡報道手法及多樣化、多角度的報道形式。平衡的報道手法一方面在于報道主題的平衡,即媒體應增加對有關農民工建設成就和先進事跡等正面新聞的采寫,消減負面、苦難類新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種平衡的手法體現在新聞的文本內容中,媒體應做到客觀公正又具有人文關懷。比如在報道農民工“苦難”生活的同時,應著力描繪出他們與“苦難”命運抗爭、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這一方面可以使農民工獲得社會的尊重,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勵有同樣處境的農民工走出困境,自立自強。
(3)謹防新聞價值觀的畸變,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所謂新聞價值觀的畸變,歸根結底就是新聞媒體為了實現商業目的,不顧客觀的新聞規律,錯誤地認識了新聞事件的新聞價值,其結果必然是制造出有害于社會的新聞。價值觀的畸變,表現出的是媒體工作者在農民工報道中的“失實”、“失責”行為與新聞規律之間的深層次矛盾。
面對過去社會上對農民工的刻板認識,以及媒體傳播的商業化影響,要徹底改變媒體對農民工偏見與片面報道,似乎任重而道遠。但是大眾傳媒有義務履行其充當弱勢群體傳聲通道的社會責任。
【本文系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指導老師:孫宜君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培林:《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作者:高涵,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2008級本科生;胡道寧,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