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待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媒體會有什么不同的報道策略,又存在哪些問題?本文綜合多方資料,以“武漢北京暴雨后城市內澇嚴重”這一事件為例,探究各類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上的側重點、頻率和相應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內澇事件 媒介分類 媒介報道
6月18日至20日,武漢經歷了幾場特大暴雨,導致城市內澇嚴重。無獨有偶,首都北京6月23至24日也經歷了一場大暴雨,誕生了網友口中的新“北京七景”。更有網友在北京積水后戲言“武漢網友給北京網友發去了賀電”。那么新聞媒介又是怎樣報道這起事件的呢?
一、簡述各紙質媒體對此事報道
對此事件,《經濟半小時》策劃了一個專題。作為在央視播出的全國性節目,其編制組詳述了北京與武漢暴雨后城市內澇情況以及城內積水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并通過對比武漢與北京情況和引用大量圖片以及現場采訪,給受眾提供清晰的觀察視角。另外還在節目最后發表簡短評價,直指不合理的城市規劃及人為因素(亂搭亂建等)在這次事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終將話題引至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層面。
新華社評論這次事件時強調:面對暴雨測試出的“大城市病”,人們更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坦然地針對管理上暴露出的不足對市民說聲道歉,并盡快拿出整改措施,保證下次、下下次強降雨時不會重蹈覆轍。
《華西都市報》的報道顯得十分有意思。相較于大型的全國性報紙媒介來說,《華西都市報》的這篇報道在點出事實時,用語十分幽默風趣,反映了紙質媒體報道語言網絡化的特征。文章的標題是《武漢北京海了!》。僅從標題我們就可看出作者的諷刺意味與全文幽默的基調,文章內容更是綜合了網友的評價和富有特色的圖片,讓讀者清楚的了解了事件的始末。
6月26日《北京晨報》則是從解決滯水的角度發表題為《武漢市啟動排水設施建設 緩解暴雨造成滯水問題》的短消息。不過該報道并未對事件本身做出過多評價。
很明顯,相較之下,問題發生所在區域媒體的報道,因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故而更為詳細。我們可以看到,武漢市內的幾家報紙對于這一事件的報道角度更顯人性化和細節化,報道內容多聚焦于民生,然而這也就導致了其針對事件本身的評論不是特別豐富。相對而言,北京報紙因為貼近首都,因而對應官方性的政策,并能適當追究問題所指向的部門。
二、地方性媒體和全國性媒體對比
《楚天金報》在6月22日發表了題目為《武漢一地下倉庫被淹成“水庫” 9歲女孩險淹死》的報道。報道內容聚焦于暴雨造成內澇帶來的具體事件,而不是引起我們思索這種內澇背后的原因或者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同樣《武漢晚報》6月20日的一則報道也是打的暴雨的“擦邊球”,《武漢一男子火車站腦出血 市民暴雨中守護6小時》一文講述內澇這一事件在全文中的比例更小,更多的是遵從地方性報紙報道的一般規律,給出了一個救人的故事。這份報紙在20號刊登的另一則與暴雨內澇相關的新聞是《武漢暴雨后農副產品價格走高 蔬菜漲幅達兩位數》,此文強調除了影響居民出行外,暴雨還帶來另一層負面因素。這個角度的報道在前文中提的央視節目《經濟半小時》中也有提及,但是相較之下,電視媒介聲像綜合傳播的優勢是能夠結合現場采訪,給受眾帶來更詳實的數據和更深刻的視覺沖擊。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地方性報紙媒介受版面篇幅、編輯要求和地域等因素限制,在報道角度上往往較為狹隘和淺顯。
不同于地方性媒體,全國性的乃至其他省份的報紙媒介的報道角度要開闊許多。《人民日報》6月27日在第11版視點發表文章《旱澇變臉何其急》,重點從氣候上闡述這次災難的發生原因。上海的《社會科學報》在23日第一版專版發表《水環境保護呼喚治理體制革新》,該文章雖沒有直接針對北京武漢的內澇狀況,但仍是從此次“水環境”出發,將思路延伸到體制層面。《第一財經日報》6月27日長篇報道的側重點則在于強調“城市病”是導致這次“水漫金山”的重要原因,文章表示應該加強對城市地下建設的關注。《報刊文摘》6月24日發表了關于“拷問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的短評,這是站在一定高度來審視存在于事件背后的問題。《大眾日報》在25日引用的兩篇新華社評論中,這種審視和批判的視角就更為明顯,兩篇文章刊登于第六版,標題分別為《暴雨襲京:應急預案咋應不了“急”?》、《多座城市大面積積水暴露建設管理漏洞》。由此,我們不難證實只有當媒體自身擁有一定發言權時才可以發揮出其相應的監督和問責職責這一觀點是十分有道理的。同時,不同媒介根據其所側重的方向,表明其所保有的特點及所處的立場,這也成為他們在競爭激烈的信息市場能夠立足的原因。
從報道密度上來說,地方性媒介的報道密度是遠遠高于全國性媒介的。以報紙媒介為例。《光明日報》在6月20日至6月27日這一個區間內,共發表了兩篇相關文章,一篇為21日在14版發表的光明時評《雨水“漫城”,呼喚“慢城”》,另一篇是25日在第三版發表的短評《北京昨天排水不暢部分交通癱瘓 改造城市排水須從講科學做起》(而武漢的《楚天都市報》僅在20號一天就發表了6篇文章),且在其21日發表的文章中,提到的仍是建設人與自然、城市和諧文化這一被多個媒介提到的老話題。其后的短評以現象描述為主,對于如何改造城市排水這一問題未能提出任何具體的措施。緣何不能給出具體建議?有人會辯解在此次事件中,媒介功用重在提供輿論平臺和進行輿論監督,要媒介提出具體措施未免有些強人所難。那么媒體難道真的輕飄飄的說兩句冠冕堂皇的陳詞濫調就足夠了嗎?進行具體問責或者推動具體措施的實施就真的那么困難嗎?
我們可以發現,今年對內澇的報道與往年相比,都是換湯不換藥。地方媒介受地方政府制約,自然形成家丑不可外揚的報道規律,那么媒介作用的發揮也就無從談起,新聞監督也就不起作用。這歸根結底是制度問題,怎樣解決或許是比新聞本身更需要被考量的。
對于本省發生的事件,外省報道自由度較高,分析更深入,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有這樣一種探索:一、換手搔癢,借別人的手揭露問題。二、中央媒介介入,對事件進行權威深入的報道。但不論采取何種辦法,輿論監督都可謂是任重道遠。
三、傳統媒介和網絡媒介對比
廣播媒介對這個事件的報道與紙質媒介相比要更為詳細一些。如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在24日報道北京的積水情況時就十分注重現場感。節目通過主持人連線的方式向聽眾傳達了積水現場的具體情況,其內容注重的是北京市內交通線的暢通狀況。但是廣播媒介與電視媒介相比仍有其不能彌補的缺憾——缺少視覺上的沖擊,聲音的線性傳播沒有辦法提供視覺上的具體情境。在如今互聯網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傳統媒體的報道用語與網絡語言的結合也越來越密切。本文前半部分提到的《華西都市報》的報道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加入網絡語言不僅僅存在于地方性媒介的報道中,在省報甚至是國家級通訊社中都屢見不鮮。比如在前文提到的《暴雨襲京:應急預案咋應不了“急”?》(新華社電)這篇文章開頭就綜合提煉了網友的戲言,即表達了媒介立場也增強了新聞的可讀性。但就語言而言,大型報紙在運用網絡用語時更張弛有度和謹慎一些。
不同于傳統媒介強烈的理性色彩,網絡媒介提供的平臺更為寬廣和自由,這為公民意見的表達提供了可能性。龍虎網針對這次北京武漢城市內澇的事件做了一個新聞專題——綜合提供了武漢、北京、南京三地的災情狀況,將各地新聞報道分類擺放便于讀者閱讀。這也體現了網絡媒介的重要優勢,那就是對相似新聞事件的比較、對相關信息的海量存貯以及新聞的快速更新,這使讀者選擇其感興趣的新聞進行閱讀變得十分便捷。推動網絡媒介快速發展的還有自由的評論環境。我們可以觀察到,在一些類似微博的網絡媒介上,信息更新速度快且網友們思路開闊,完全打破了傳統媒介里的思維限制。筆者在使用人人網、貓撲網等類似的社交網絡時,發現相關信息的傳播十分詳盡,可謂是有圖有真相。
但是網絡媒體中存在的弊端同樣不容忽視。夸大的戲言、過多的抱怨、惟恐不亂的圍觀,眾多不良現象不一而足。“車艇稅”“北京看海”等等都是出自網友之口,它點出了實事,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它存在夸大之處。網友往往過于感性,使問題通過網絡媒體擴大化。
總體來說,筆者認為在對此次事件的報道上,網絡媒體在思想、信息處理等方面都要更勝一籌。也更希望,通過網絡的影響,傳統媒介也能打破“城市病”“和諧城市”等口號似的僵化思維,真正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職責。不論是什么媒體,其報道規律都是先報道現象再發表分析評論,事件發生后就即刻公布犀利評價的媒體并不是太多。當然,想要真正解決媒體報道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還是要從制度入手。
(作者:均為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實習編輯:杜紅洋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