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的美有很多,其中悲劇美是音樂美中極具光彩的一部分。它內容的深刻和帶給人們內心的震撼是音樂美中其他范疇無法替代的。悲劇美在豐富的音樂情感表現形式中屬于重要的一種形式,它在聲樂的運用方法上也是獨具特色的。悲劇美在聲樂中的表現形式直接關系到音樂悲劇主題的傳達與闡述,因此特別重要。
【關鍵詞】悲劇美 聲樂技巧 情感表達
悲劇美是音樂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悲劇美在音樂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聲樂作品中的悲劇美作為悲劇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運用形式,表現手法都是與眾不同的,因此把它作為一角來研究悲劇美對聲樂在表現情緒方
面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一、悲劇美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及它的表現方式
1、悲劇美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悲劇美是整個藝術悲劇美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光彩的一部分,它能使人們獲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強烈的震撼。所謂的悲劇美并不是叫人悲觀失望,使人痛不欲生、意志消沉,而是使人奮發向上、斗志昂揚,激起人們對美的追求,使人們在悲痛之中由情感上的巨大震撼而達到理性認識的升華,從而得到審美愉悅,提高精神境界,產生崇高之感。
2、悲劇美在音樂作品中的表現方式
音樂作品中,悲劇美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音樂本題的表現手法上,可以通過速度、力度、節奏、旋律、色彩等的變化來表現深沉的悲劇美。從表現內容來看,更多的還是通過表現矛盾沖突,以一方失敗的方式來體
現。通過表達悲劇性的心理感受,來展現音樂悲劇美的審美價值。
二、聲樂藝術美及悲劇美在聲樂中的表現形式
從音樂發展的歷史中可以看出,音樂的美最初都表現在綜合性的音樂題材中。
1、聲樂藝術美在聲樂中的表現形式
聲樂藝術就是貫穿音樂發展歷史,并綜合性的音樂體裁形式。聲樂作為音樂表現形式之一,在千百年來的文化發展中,逐漸摒棄了原初的實用性、功利性而成為能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并以其獨特的技術方式和手段來創造美的一種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
2、悲劇美在聲樂中的表現形式
悲劇美在聲樂藝術中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歌劇、戲曲、歌曲等題材形式中就曾產生過許多動人心魄的悲劇作品。中國歌曲《松花江上》也是一首敘事加抒情的悲歌。它以含著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在日本帝國主義蹂躪下的中國人民飽受苦難和辛酸,展示了最深刻、最真切、最動人的悲劇性的感情。
三、聲樂在表現悲劇情緒中是如何運用的
掌握一首曲調的基本情調,也就可以說是掌握了曲調情感的“主旋律”。然而要豐富它的表現力,還必須注意情感的細微變化。追求情感表現的真實和細膩,細致對曲調中一字一聲的情感體驗和處理,以增強“主旋律”的表現色彩,發揮深化主題的作用。音樂感覺并不是孤立的東西,應充分利用通感的作用,采用大量形象生動的比喻來進行信息交換和感覺移置,將抽象的音樂信息具體化、形象化。做到“聲為情役,腔為情設”,“情之所至,音之所生”,以“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美學要求,使歌聲達到“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1、精巧的呼吸
藝術性的說與唱對氣息的運用,有別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表現。俗話說“動情即動氣,情動而氣生”,說明氣與情是息息相關的。“怒”則為“生氣在胸,怒氣難平”,演唱憤慨和仇恨滿腔的作品,氣息力度大,具有沖擊的氣勢。“哀”為“悲聲抽泣,時斷時續”,演唱這類作品,氣息則時強時弱。歌唱中的氣息有深與淺,長與短,連與斷,交與換之分,作為聲樂藝術的支柱,尤其是表現悲劇美作品這一情感突出的藝術形式時,我們要求精巧的運用氣息,使氣息正確自然的貫穿于聲樂作品中。
2、完美的共鳴
共鳴是擴展音響、支持高音、調節聲區、變化字音、美化音色的關鍵與樞紐,沒有良好的共鳴就根本談不上美好的歌聲。在所有的共鳴腔體中口腔是決定音色變化的關鍵腔體,發音接觸部位的變動與聲音震動位置稍有改變都會影響音色的變化。舞臺中悲劇美作品大凡可表現為敘述型,憤怒型,激昂型,凄婉型等等。為此,對共鳴的要求也更趨于嚴格化,它多要求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調節鼻、胸腔的聯合共鳴,擴展聲音的震動空間,使聲音產生統一集中的共鳴效果。在掌握其變化規律,在字與聲有機集合中尋找最佳的共鳴效果,達到更完美的表現悲劇美中主人翁的情緒情感,聲情并茂的整體藝術效果服務。
3、豐富的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特色,每個人的聲音本色是獨具特色的,俗話說:“聞其聲知其人”,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特點。嗓音訓練需要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慢到快。用嗓要根據不同聲腔的音樂風格和要求運用嗓音的方法。基本上包括運用“真聲”的“大嗓”(也稱“本嗓”或“大本腔”),運用“假聲”的“小嗓”(也稱“假嗓”或“二本腔”),前者稱為“陽調”,后者稱為“陰調”,大嗓的真切自然,小嗓的結實寬亮,在此基礎上方能達到藝術變現之層面。聲音色彩有剛、柔、明、暗、粗、細、高、低、及其調和對比的千聲萬調。
4、細致的字音
掌握聲樂語言的藝術表現方法與技巧,是構成聲樂藝術美的最基本因素。聲樂中的咬字主要是指字頭部分,字頭的力度要根據演唱內容的情感表達而定。如悲劇作品中氣憤激昂的部分,要每個字都“咬”的很緊,并且有不同力度的變化。咬字與吐字之間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原則的區別。字腹在演唱中要求音值引長延伸而不變形,注意口型的變化,保證音質的純度。一個成字的字尾稱之為韻尾,收音時應把握氣息,縱放勒扣字尾的方法。整個演唱過程中有時需要音斷氣不斷和“噴口”的演唱方法。
5、靈巧的行腔
“依字行腔”,“字正腔圓”是我國聲樂藝術美的聲腔造型要求,也是聲樂藝術的創造原則。在整個語言聲音的處理和表現上,應緊密的伴隨著曲調旋律,節奏的起伏變化,增強旋律和節奏的音樂表現,而這種音樂性的表現是由語言的輕重音處理,語調的情感變化,以及與此同時產生的語言的高低、抑揚、強弱、輕重、疾徐、頓挫等語言的表現手段形成的。在演唱悲劇作品時,描述型情節一般會比較緩慢、平和;音高起伏較小,低音居多;頓挫不甚明顯;語氣氣勢也會比較平淡使人們沉浸在同情而安靜的傾聽狀態中。氣氛激昂的地方語言較重,較快一些;音高也會隨之上升;整體節奏偏快;頓挫規律多體現在二度創作中,使欣賞者內心掀起一種氣憤甚至爆發的義憤填膺之感。激烈悲壯,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含而不露、剛中有柔、憤中有怨。
總之,悲劇美聲樂藝術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的藝術,擁有優美的歌喉與清晰的咬字完美結和,以及聲音語調造型的藝術處理技巧,掌握情感的準確性、依據與生動表達,是完成聲樂藝術的創造任務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參考文獻
①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②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③韓勛國:《 聲樂藝術基礎》,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