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時代的來臨,給媒體及其從業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容易使受眾產生混亂感。因此,當代新聞記者需要樹立正確的時空觀,以唯物主義歷史觀、廣闊的視野以及對時代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認知,去關照新聞活動,在提升新聞作品的質量和社會價值的同時,幫助受眾認識新聞事件及其背后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信息社會 時空觀 新聞報道
關于新聞的定義中,有一種是“信息說”,這種觀點認為新聞是傳達事物變動最新狀態的信息。①“信息論”告訴我們,信息能消除不確定性,幫助人們認識未知的世界、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可以說,新聞是人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時間和空間是個體存在和運動的兩個維度,時空觀反映的是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根本觀點,它影響著人們對自己生存環境的認知,也是指導新聞活動的基本原則,并可以內化為新聞工作者的價值標準和職業素養。
現代社會是信息的時代,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不再稀有,人們習慣于一種大量的、碎片式的信息體驗,因為時間的方向性或先后只有在同一實踐進程中才會表現出來,而在信息時代大量的異質性事件很難被納入到同一實踐軌跡中,因而容易導致對事件感知的失序和邏輯感的喪失。②另一方面,信息網絡的驚人容量和傳輸能力,使人類交往的空間無限擴大,遠距離發生的事對近距離事件以及個人影響變得越來越普遍,一切活動都在全球化語境下展開。
基于這樣的情況,媒體的傳播手段和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如此,要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媒體(人員)的傳播理念也應發生相應變化,從時空觀的角度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以唯物主義歷史觀關照新聞報道。新聞是新聞活動生產的靜態作品,而新聞事件卻是在動態實踐中不斷變化著的。看似獨立呈現的新聞,無一例外地都聯系著過往的歷史,影響著某種未來。若新聞記者只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事件,而對其來龍去脈不甚了解,往往無法準確判斷一條新聞的價值,也難以判斷這一事件對于過去、對于未來的作用,亦難以從前后此類事件的發生中獲取可資借鑒的規律,還因缺乏對比、歸類令報道的影響力大打折扣。③
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樹立“新聞歷史觀”,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透徹解析新聞事件并認識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能用現代意識對歷史事件進行關照,對新聞事件貫注歷史背景下的反省與思考,為受眾提供更多指導性、前瞻性信息。也就是說,當代的好新聞不僅要提供最新的事實信息,對事實過程予以描述,更要承擔起信息梳理的功能,將“新聞放在時間的縱向度來分析研究新聞的意義”,形成新聞傳播的“立體維度”,從而實現新聞作品的質量及其社會價值的有效提升。
以2010年6月新華社的一篇長篇通訊《讓勞動者體面勞動有尊嚴地生活》為例。這篇通訊寫在富士康發生連續跳樓案之后,隨著跳樓人數不斷上升,該事件演變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媒體報道層出不窮,不少記者深入事發地,挖掘各方情況,包括死者身前的為人、跳樓前有無反常、家庭狀況、收入情況等。但類似的報道僅僅使受眾了解了事實本身,由于事件的性質特殊,如不加引導甚至會導致矛盾加深、促成不和諧因素。但是這篇文章并沒有囿于跳樓事件這一微觀層面,而是在中觀層面,加入了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代工工廠的發展歷程(包括它在國際市場中的定位和評價),通過時間縱向的分析來貫穿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僅如此,文章還站在社會改革與發展的宏觀高度,指出作為標本的富士康,是中國社會正處于矛盾凸顯期和利益調整期的一個投影,反映的是社會建設和管理凸顯滯后和缺失。文章寫得有情有理,由表及里,沉重但不乏理性,不僅為讀者理解富士康跳樓事件提供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框架,而且對相關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但又不會使讀者產生被說教的抵觸心理。
二是樹立多元思維,以全球化視野關照新聞報道。新聞發生的空間有微觀、中觀和宏觀之分④,從微觀現場來看,是指單個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具體場所,也即“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