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份認同理論是社會學研究的范疇,近幾年作為跨學科研究視角被引入新聞傳播學。在對相關文獻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本文試歸納身份認同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應用的幾種模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身份認同 媒介 模式
身份認同一向是社會學關注的問題,憑借社會身份系統參與完成社會整合。身份是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位置,社會成員所處的位置和角色進行身份系統分類后得到區分,從而被賦予不同的責任、義務和權力。現代社會建立在人們的流動之上,建立在他們忠誠和背叛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他們身份的多元性之上。社會學研究社會成員身份關系發生轉變與大規模社會變遷的關系。①
隨著社會流動的不斷加強,關于群體身份認同的界定日益模糊卻也日益重要。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加強或削弱身份認同,在這過程中導致沖突產生。各種途徑包括政治行動、藝術作品、歷史觀塑造、教育中集體記憶的獲得以及媒體參與等。
其中媒體與身份認同的關系研究建立在一個理論假設之上:即身份認同是可以建構的。這就涉及身份認同社會哲學中“本質主義”與“建構主義”之爭。“本質主義”假設,認同是自然擁有的客觀存在;而“建構主義”認為它不是自然存在,而是社會建構的,并要求一系列被漠視的權利和身份被“政治認同”,個人和群體的身份是強加的、分裂的、流動的、殘缺的、碎片化的和開放的。②在“建構主義”的假設下,媒體參與塑造并加強受眾的社會角色,媒體的認同力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個被稱為后現代世界、后工業社會、風險社會、晚期現代性、網絡社會、認同時代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媒體的這種作用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關注,同時也是被提及最多的層面。
傳媒參與構建身份認同
這也是目前最被學術界重視的一個方面。因為媒體在身份認同塑造中的強大力量,研究者著重關注媒體是如何參與身份角色的構建和塑造的,同時將這種功能放在宏觀的框架和制度背景中,考察其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現狀和問題的探討。一是集中關注媒體對某些特殊群體的身份塑造,分析其合理性和存在的問題。如近年來對農民工、城市移民、“富二代”、“官二代”、“民二代”等群體的集中報道,由此形成這些群體在個人認同和社會認同上的困境。因為身份認同在形成機制中必須依賴于對他者的參照,只有以他者的形象作為媒介,自身的形象才可能完成。③這就自然而然的開始對媒體在身份界定稱謂中持續扮演的加強偏見的角色進行反思,以及對于媒介倫理的探討。二是關注媒體在“公民”身份認同構建中,媒體和諸如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民主制度等宏觀社會因素所起作用的聯系和相互比較。“公民”身份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更是社會體制現代轉型過程中的產物。對由公民的身份帶來的“環境中的個人困擾”和“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論題”進行關照④,這對目前正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意義重大。傳媒有著不可推卸的公共責任,同時也需要傳媒明確其身份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對此,英國的文化研究學派和法蘭克福學派都進行了反思。同時伴隨著媒介文化研究的興起,借鑒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和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對文化工業中個體和國家形象的塑造及跨文化傳播研究也在其范圍內。
媒介自身及從業者身份認同的構建
身份認同理論在媒介自身身份構建研究中存在著非主觀主動性的特點,即很多研究成果沒有明確使用身份認同的概念作為研究的理論關照,而往往在客觀上體現這樣的特點。歷數我國新聞事業的三次改革,傳媒對自身身份的探索和界定可見一斑。1942年新聞改革強調黨報的黨性、喉舌地位。1956年探討黨報的人民性,從“輿論之母”向“輿論之仆”的新聞理念的轉變也是傳媒對于自身角色的重新審視和構建的過程。而從1978年至今的新聞改革,更是傳媒面對日益變化的社會,不斷調整自身社會角色的過程:1979-1982年,否定傳媒在文革中的“階級斗爭工具論”,回歸“新聞紙”的身份;1983-1991年,隨著信息觀念的引入,帶來了“新聞本位”與“宣傳本位”的觀念之爭,在新聞實踐上表現為對新聞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1992年至今,確立了新聞媒介的雙重屬性,“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模式更是明確了傳媒在市場經濟中作為獨立經濟體的角色和地位。回顧新聞改革的歷程,可以看出,傳媒在自身身份界定上不斷探索和調整,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在傳媒從業者身份構建上,研究集中表現在對新聞人職業角色和職業觀念變化的探討。從鼓吹者到旁觀者以及參與者的身份變化,從名士到報人身份折變⑤,以及“士”“俠”文化精英主義的不斷掙扎,傳媒從業者不斷構建著自己的社會角色,承擔著不同角色帶來的社會責任和權利。作為社會結構中的大眾傳媒,這些無疑意義非凡。
受眾主動使用媒體構建身份認同
這一方面的研究,隨著包括BBS/論壇、貼吧、公告欄、群組討論、在線聊天、交友、個人空間、無線增值服務等網絡社區的興起和繁榮越來越受重視。伴隨網絡的普及和發展,我們處于一個傳播去中心化的時代,以網絡形成的公民生活共同體使公民意識覺醒并加強,受眾主動使用媒體尋求身份認同的現象日益明顯。如在媒體塑造農民工形象的同時,農民工也正自覺通過媒介形成利益團體,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他們通過主動使用媒介,尋求合法化的身份認同,并在特殊條件下自覺形成這個身份帶來的團體歸屬感。很多媒介事件中的主體如上訪團體、拆遷維權群都有受眾主動使用媒介進行身份認同的痕跡。他們往往通過傳統媒體的報道形成身份的自覺意識,通過網絡、手機的線上傳播方式加強這種身份認同感,線下利用這種身份認同舉行團體活動,如成立協會形成身份的小圈子。這也可以看成是公民意識覺醒和媒介使用素養提高的結果。伴隨身份認同碎片化的趨勢,很多受眾通過媒介尋求身份認同并不都期望關注公共領域或者制度的變革,更多強調群體亞文化、個人身份及私人領域和更為微觀的日常生活。⑥
參考文獻
①張靜 主編:《身份認同研究——觀念、態度、理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阿馬蒂亞·森,李鳳華 等譯:《身份與暴力》,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
③張大偉:《城市文化與“身份認同”》,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④C·賴特·米爾斯 著,陳強、張永強譯:《社會學的想象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⑤姜紅、於淵淵,《從“名士”到“報人”:近代中國新聞人職業身份認同的承續與折變》[J].《新聞與傳播評論》,2010
⑥潘建雷,《“身份認同政治”:研究回顧與思考》,載張靜主編:《身份認同研究——觀念、態度、理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王雨燕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