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搶鹽事件,探討在新媒體時代下流言得以傳播的原因、發生特點,以及對流言傳播的控制。
【關鍵詞】“搶鹽”事件 流言傳播 流言控制
流言,英文名為“rumor”,被定義為“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當流言插上新媒體的翅膀,以一種新的姿態傳播時,其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國家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安全。因此,本文結合“搶鹽”事件,來探索新媒體時代的流言傳播。
一、“搶鹽”事件回放
因“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傳言,我國從2011年3月14日開始出現“搶鹽”苗頭,謠言聲起。15日網上有10條關于“搶鹽”的信息,其中上海博友在15日13:34發布的“#東京~日本~地震~海嘯~爆炸#超市里的鹽和紫菜都搶瘋了,海嘯造成的海水污染……”成為最早描述搶鹽的微博。①通過網絡轉帖、微博、人際等傳播方式擴散開來。
16日,全國各地出現“搶鹽”狂潮,不少民眾在超市商店排起長隊高價購買食鹽。隨之,媒體開始發揮自己獨特的輿論引導作用,進行全方位的辟謠,《法制晚報》17日刊發了《食鹽供應充足 價格不會上漲》,中新社在17日下午就發出《全國多地現搶購食鹽潮中鹽稱將確保市場供應》的新聞稿,18日,便開始了退鹽風潮。
二、流言傳播的外在因素
社會學家澀谷保認為,流言是臨時的新聞,它是環境模糊時,群體根據已有的信息碎片,對事件意義和解釋的建構。缺乏權威聲音時,受眾就會通過網絡、手機短信、親友電話等手段去努力尋求信息,為各種流言的滋生提供溫床。面對核污染的集體恐慌、新媒體互動傳播模式,是“搶鹽”事件的外在刺激因素。
復旦大學公共安全中心主任騰五曉指出,“民眾的恐慌心理是造成此次大范圍流言擴散的原因之一?!备鶕后w模仿理論,受眾面臨突然或災難性事件時,用常規方法很難應付局面,反應一般基于本能進行,而最簡單省力的辦法莫過于直接模仿周圍人的行為。對核輻射的恐慌,使受眾盲目相信“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流言。
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機媒體、網絡早已“飛入”尋常百姓手,帶來傳播的革命性變化。與傳統媒體下的受眾相比,新媒體時代的受眾,集傳受于一體,超越了被動的接受者,開始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由于新媒體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具有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雙重特性?!暗恹}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流言信息快速增殖、回流周期縮短,傳播過程中的互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3月16日,微博上有“搶鹽”相關信息25033條。②
三、流言傳播內在因素
流言可分為非緊急事態下的流言和緊急事態的流言。搶鹽事件,顯然屬于后者。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流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涉及該問題的證據曖昧性(a)之乘積成正比”,這句話改寫成公式即:R=i×a(流言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③
奧爾波特的這個公式指出流言發生的兩個特點:一是常常圍繞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發生的;二是來自正式渠道的有證據信息不足,狀況的曖昧性增加,推動著人們去通過流言渠道尋求信息。④換言之,流言發生的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問題的重要性”和“證據的不確定性”。從SARS事件到 “蛆橘”事件,從搶購食鹽到搶購綠豆,流言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緊緊圍繞著“問題的重要性”和“證據的不確定性”,見縫插針,“導演”一波又一波的流言傳播。
四、加強媒體輿論導向作用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問題的判斷。
媒體在危機事件中應承擔起信息預警責任(及時發現流言,向有關部門匯報,以提供決策的參照)、教育責任(積極開展突發事件的防范與應急、自救與互救常識的教育)、解釋和澄清流言的責任(揭露流言的錯誤與矛盾以及隱藏在流言背后的隱秘動機)。⑤
大眾傳播是社會的“守望者”和“瞭望者”。各媒體及時準確地把握輿情,打消民眾的恐慌情緒,消除疑慮,全方位辟謠。先后有《盲目購買食鹽,沒必要》等文章或專題活動。據《法制晚報》統計,17日在頭版發布“搶鹽”信息的報紙有《羊城晚報》、《華西都市報》等22家。其中20家媒體稱“庫存充足,跟風搶鹽沒必要”。18日,151家報紙在頭版強調:“鹽庫儲備充足 市民無需囤鹽”。19日,73家報紙頭版涉鹽,其中26%的報紙關注被炒高的食鹽價格,70%的報紙關注食鹽市場恢復秩序,4%的報紙已經關注退鹽潮。⑥
在新媒體時代下,流言傳播在傳播內容、渠道上都有所拓展。如何減小流言傳播的危害性,不是媒體一家之力所能獨掌的,還需政府、社會的共同參與,更需要受眾加強自身突發事件意識,理性地辨別流言的是與非。
參考文獻
?、佗冖蕖度毡竞溯椛湟l我國搶鹽始末》,《法制晚報》,2011年3月27,A14
③④郭慶光:《傳播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8
?、萃跣缕剑骸睹襟w如何面對突發事件中的流言傳播》,《傳媒觀察》,2008(9)
?。ㄗ髡撸汉颖贝髮W新聞傳播學院09級新聞班學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