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肅舟曲泥石流發生后,各項信息通過媒體的報道迅速傳播。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我國政府在這次事件中的作為及媒體與政府的互動,從而把握大眾傳播的時代走向。
【關鍵詞】媒體 政府 互動
2010年8月7日22時許,一道閃電劃過甘肅省舟曲縣的上空,隨后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導致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沖向縣城,滾滾濁流掀起驚濤駭浪席卷而來,將這個有“隴上桃花源”之稱的美麗小城變成了一片人間地獄。
救災工作的展開,傷亡的人數,溫總理第一時間抵達前線,全國人民對舟曲的哀悼與幫助……這一系列消息很快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甚至手機短信、微博等媒介迅速傳播,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我國政府在這次災難中將實際情況透明化的及時的提供給媒體,方便了媒體的報道,而媒體也做到了跟隨政府,根據政府官方的數據與預測對受災范圍,傷亡的人數,救援情況等進行報道的,有效地安定了民心,在社會上形成了團結一致,搶險救災的輿論氛圍,向西方展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通過舟曲事件,筆者對中國媒體與政府的互動關系有了一些認識。
一、政府對媒介的影響
1、國家和政府規定傳媒組織的所有制形式
大眾傳播是在特定的社會制度條件下進行的。我國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媒體的運作模式是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化運作模式。因此,中國媒體在對舟曲事件的宣傳報道中,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著重體現了政府迅速調動軍隊投入救災工作,以及舉國上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進行搶險救災的情況。媒體的報道方向與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契合的。
2、政府對傳播資源進行權威性的分配
政治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的資源的權威性分配的過程。這一點在舟曲事件中得到了體現。災難發生后,國內各級媒體紛紛前往第一線進行追蹤報道,國外的多家媒體也奔赴現場,而中國政府做到了協調各媒體之間的關系,對信息JC+olez52eqKY84lrgQhuQ==資源進行了有效的分配,為各媒體提供了自己的報道空間,并使國內各媒體形成了一致的輿論導向。
3、國家和政府充當了“把關人”角色
在舟曲泥石流退去后,曾有人散布小道消息說將會發生重大疫情,政府通過正規媒體對這樣的虛假消息進行了澄清,并禁止此類消息的傳播。這樣的舉措有利于穩定舟曲當地的社會秩序,對有序開展災后重建工作,具有積極意義。而政府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充當了“把關人”的角色。
二、媒體對政府的作用
1、媒體對政府的政治決策及其執行有重大影響
我們知道,在當今一些西方國家,新聞媒體被稱為是除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種權力”,媒介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政黨的政治決策要從書面上的決議變為社會民眾支持頒布的措施需要經歷廣泛的深入宣傳,這離不開大眾傳媒的支持和協作。例如,在舟曲泥石流事件發生后,媒介通過種種方式,為公眾還原了舟曲受災嚴重的現狀,在社會形成了哀悼逝者,祝福舟曲的輿論氛圍。國務院決定,2010年8月15日舉行全國哀悼舟曲遇難同胞活動,停止公共娛樂活動。政府做出這一決策與媒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2、媒介通過“議程設置”對政府進行輿論監督
從2003年春季的“非典”肆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再到今年的青海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事件,近年來,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議程大幅上升,議程設置理論倍受關注。
議程設置理論是一種廣為人知的傳播理論,表征了傳媒與輿論之間的親密關系。該理論認為:大眾媒介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是可以通過提供信息或突出報道某些方面的問題,來促使受眾重點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形成輿論壓力,使政府把這些問題納入自己的議事日程。
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由于媒介形成的社會輿論以及多方面作用,推動了政府加快建設公共事件應急體系的進程,并由漏報病人數目,封鎖疫情消息的態度轉變為主動公開政府信息。2007年4月,我國政府出臺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非典”過去后,當再次遭遇天災,面臨“國難”——“5·12”汶川大地震和“8·7”舟曲特大泥石流時,我國政府及時公開信息,全民總動員,凝聚全國的力量投入救災工作,做到了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3、媒體能夠通過報道和宣傳塑造國家、政府形象
我們知道,國家形象是國家外部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在這次舟曲泥石流事件中,新華社、人民日報、網易、騰訊等多家中國主流媒體均報道了一些事實:政府第一時間出動軍隊緊急趕往現場救援,官兵日夜辛勞從死神手中搶奪生命;溫家寶總理迅速前往災區第一線進行部署,多次慰問受災群眾,心懷天下……政府將舟曲事件中的信息公開化,動員全國力量支援舟曲同胞重建家園。通過媒體各種渠道的報道,體現了我國政府由職能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結語
通過舟曲泥石流事件可以看出,媒體與政府之間是互動與共振的關系。20世紀以來,新聞傳播事業飛速發展,繼報紙、期刊、通訊社之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媒介相繼問世,傳播的媒介日趨多元化,傳播的手段日趨現代化,“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而媒介對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則變得越來越大。有人曾說:“媒介是社會的神經”,媒介作為連結社會與政治的橋梁,在我國今后的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贄罟獗螅骸墩螌W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陉惲Φぃ骸督馕鲋袊侣剛鞑W》[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8
?、酃鶓c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④周建超、殷宏樓:《形勢與政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ㄗ髡撸汉雍4髮W公共管理學院新聞傳播學系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