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亨廷頓描述的“多文明世界”中,各文明之間存著深層次的文化的不認同。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旨在通過溝通和交流,達到傳播雙方的彼此適應和相互了解,求同存異,不斷尋求新的共同點的跨文化傳播愈演愈烈。本文嘗試把孔子學院放在“多文明世界”中,分析孔子學院對西方世界跨文化傳播的障礙:自身不足、“文化中心主義”、“刻板印象”和“偏見”。
【關鍵詞】多文明世界 孔子學院 跨文化傳播 障礙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學院和272個孔子課堂,共計554所,分布在88個國家(地區)?!痹诮洕蚧?、政治多級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愈加頻繁,主動“走出去”,才是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之道。 “一個民族或國度文化的進步,離不開文化傳播的健康發展?!畣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交流的文化系統是沒有生命力的靜態;斷絕與外來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氣蓬勃的民族”。孔子學院為西方社會學習漢語搭建了平臺,為中國文化與西方各國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橋梁。但是,孔子學院在對西方世界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卻遇到了種種障礙。
一、“多文明世界”中的孔子學院
美國當代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1927-
2008)在《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多文明的世界”?!袄鋺鸷髸r代的世界是一個包含了七個或八個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影響了國家利益、對抗和聯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絕大多數來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級為更大規模的戰爭的地區沖突是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集團和國家之間的沖突。政治和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焙嗤㈩D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世界沖突的根源在于各文明之間以及文明內部不同文化之間的不認同。這里,暫且不論亨廷頓寫這本書的立場,至少,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看世界的角度。冷戰后,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轉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政治多級化的趨勢不可避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潮流激烈交鋒,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大課題。在“多文明世界”里,如何實現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亨廷頓在書中提到,“和平與文明的未來都取決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識領袖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來臨的時代,文明的沖突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戰的最可靠保障?!备鞣N文明在承認彼此差異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的理解與合作是實現世界和平發展的最可靠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30多年騰飛式的發展,科技取得重大進展,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但是,在“硬實力”強盛的同時,“軟實力”卻不夠“硬”。這個“多文明世界”中各種思想文化交流與碰撞越來越頻繁,跨文化傳播愈演愈烈。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文化的傳播越來越頻繁便捷,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提升我國“軟實力”已經迫在眉睫??鬃訉W院是提升我國“軟實力”的重大項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戰略。自2004年11月21日第一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成立以來的6年間,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的遍布世界五大洲,遠遠超過了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原計劃在全球建立100所孔子學院的的目標。“各地孔子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成為各國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場所,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在自身沒有經驗可借鑒、沒有技術條件支持,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各地孔子學院盡管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還是較好的完成了推廣漢語、推廣中國文化的任務。
20世紀后半期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多文明世界”,世界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交流愈加頻繁。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日益提升的國際地位,全世界有目共睹,“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也持續升溫??鬃訉W院的出現以及在海外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于漢語學習的需要。同時,在“多文明世界”中,建立在各多元化文明基礎上的國際新秩序才是防止沖突的可靠保障。在如今跨文化傳播日益頻繁的多文明世界,各種文明之間在廣泛交流與碰撞中尋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才是生存之道。孔子學院的對外推廣,是漢語以及中國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主動出擊的一個表現。漢語以及中國文化只有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通過與世界各國的語言和文化的交流碰撞才能在多文明世界中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此外,孔子學院的對外推廣也是我國致力于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的表現。
二、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的障礙分析
短短6年時間,孔子學院以強勁的勢頭在西方世界迅猛發展,顯示出西方社會對于漢語學習的熱愛以及中國文化的魅力。但是,由于自身的不足以及更深層次文化的差異問題,孔子學院的對外推廣遇到了種種困難。
1、自身尚有不足,孔子學院在摸索中前進
首先,近年來,能夠在海外開展漢語教學的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孔子學院的老師主要由國外合作院校漢語教師、中方漢語教師、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學生以及當地聘任的漢語教師組成。不同的學院教師數量也不同,有的只有中方外派的1至2名教師。隨著“漢語熱”的不斷升溫,孔子學院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的事實日益凸顯。
第二,財政供給不足以支撐孔子學院的正常運轉??鬃訉W院是不以盈利為目的教育性機構,目前,每建設一座孔子學院,國家會撥出定額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但是,這些運營經費卻不能夠保障孔子學院的正常運作。
第三,適宜于當地文化特點的區域性漢語教材缺乏??鬃訉W院的一項任務是開展漢語教學,提供漢語教學資源,開展漢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但是孔子學院缺乏像英語推廣中的那樣“因地制宜”的教材,這無疑增加p7pmCB2DBShd2plcK8TvEnKJRKVegcefh/HrPnskl+U=了孔子學院推廣漢語的難度。
2、“文化中心主義”排斥孔子學院對西方世界的跨文化傳播
“民族中心主義指個人判斷其他文化比自己民族的文化低等的度,意思是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從而用自己的文化價值判斷其他的文化,因此,也被稱為文化中心主義?!蔽幕行闹髁x是阻礙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八憩F為一種民族優越感,即從本民族文化價值出發判斷其他文化的價值,并認為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比本民族文化價值低。”
文化中心主義具體到西方則表現為“西方中心論”。受這種論點的影響,西方人與生俱來的認為西方文化的價值高于其他一切非西方文化的價值?!拔鞣街行恼摗备畹俟痰拇嬖谟谖鞣缴鐣?,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西方人對于非西方的價值判斷。一方面,西方人本能的對于非西方文化“視而不見”,由于自己身處西方的“優越感”,促使他們對于孔子學院所宣傳的漢語以及中國文化不屑一顧。另一方面,由于孔子學院的強勁發展勢頭,使西方人感到了巨大的“威脅”,于是本能的排斥孔子學院對西方世界的跨文化傳播。
3、“刻板印象”和“偏見”阻礙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的跨文化傳播
“所謂刻板印象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其他文化信息時,因過分簡單的歸納而形成的對他文化的概念化認識,并由這種概念化的認識形成對他文化的成見?!庇捎跉v史以及意識形態的原因,西方世界對中國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孔子學院‘走出去’,走向全球的同時,一些國家的相關人士以其固有的意識形態思維審視孔子學院,稱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化滲透的‘特洛伊木馬’,并且警示西方社會透過文化、經濟交流的表象認識孔子學院。”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雖然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但是類似這種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仍然在西方社會普遍存在。前幾年,中國科學家開展“夏商周斷代工程”,本是純學術的考古研究,某些敏感的西方媒體卻由此嗅出了“正在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和情緒”。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的推廣傳播。
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進一步影響了西方社會對于中國的認知,演變成了對中國的“偏見。”盡管國家漢辦一再強調孔子學院只是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但是,西方媒體仍然認為孔子學院帶有“文化侵略”性質,這與西方社會大張旗鼓的對外進行文化傳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07年5月28日,大洋彼岸的加拿大通訊社記者吉姆·布朗斯基寫了一篇關于孔子學院的報道,標題為“加拿大安全情報局說:中國以孔子籠絡西方人心”,在這篇報道中,孔子學院被看作是“洗腦機構?!蔽鞣缴鐣绕涫敲襟w對于中國的偏見同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孔子學院的在西方世界的推廣傳播。
“刻板印象”與“偏見”是跨文化傳播中的兩大障礙,在它們的背后是西方社會對于中國文化的不認同,這種不認同往往還會影響到中國與西方世界的政治經濟交流。因此,“刻板印象”和“偏見”既是孔子學院在西方世界推廣時需要繞過的障礙,又是孔子學院必須努力化解的中西方文化之間深層次的矛盾。
參考文獻
?、贊h辦官網/孔子學院·課堂/關于孔子學院·課堂,[EB/OL]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
node_10961.htmL
?、隈T天瑜:《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廴姞枴ず嗤㈩D:《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10(7):288
?、軇⒀嗄希骸犊缥幕瘋鞑サ牟町惙治雠c因應探討》[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199
?、菪禧惾A,《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問題及趨勢》[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8(5):29
⑥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10-111、112-113
?、邊晴?,《對孔子學院中國文化傳播戰略的反思》[J].《學術論壇》,2009(7):142
?、唷犊鬃訉W院,“洗腦機構”?》,[EB/OL]
http://ent.sina.com.cn/x/2007-06-21
/15381607461.shtml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2010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實習編輯:易高陽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