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2010年《安徽工藝美術》雜志第3期晴鐘老師的《文藝創作瑣談》一文受益匪淺。特別是看到“創新非易事要有勇氣,有智慧,有本事,要有無私的精神……創新可能出現謬誤,不必驚慌,不要氣餒,更不要責難,有生命的東西會逐步完善生存和發展下去。否則會隨歷史進程自然消退。”這一段時,感慨頗深。《文藝創作瑣談》還列舉了小品公雞下蛋的故事,貼切的說明藝術創新要勇于向廣度深度拓展,以及藝術創新實踐的意義。在晴鐘老師文章的感召下,我才敢談及自己在中央美院進修前后的幾幅作品,以及逐步走向實踐“意境繪畫剪紙”之路。有些作品雖談不上創新,但或有些新意,渴望與剪紙愛好者有藝術交流的機會。
一、《慈禧太后打手機》
此作品為我2001年在中央美院進修時完成的課堂作業作品。當時想不能老剪花、鳥、魚、蟲之類的作品,只想換換花樣,就剪了《慈禧打手機》。作品剪出后,同學老師都說,張大姐的作品有創意。(進修時我已52歲,同學老師都稱我為張大姐)系主任喬曉光教授還風趣地說:“慈禧要能復活的話,她會說我可沒有打過手機。”這幅作品現在淮北市洪莊文化藝術館存放,參觀者對作品有較好評價,還有的要收藏此幅作品。
二、人體作品
剪人體作品也是進修時的課堂作業作品。有一次上人體課,我畫人體不如別的同學畫得好,我就剪人體作品。作品剪出后,喬曉光老師在作業講評時說:“我在中央美院任教多年,你是第一個剪人體作品的,你敢想敢剪很有創意。”2004年我的《剪紙作品集》出版前,在選擇刊登作品時,徐州礦冶大學出版社總編肖老師執意把人體作品選入作品集中。
三、生命延續,生生不息
我進修時有一課是中央美院原中國剪紙研究會會長,中國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長靳之林教授上課,他介紹了中國的剪紙藝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生命長存,代代相傳,也不斷地傳承延續發展進步。我借題發揮,見景生情,課堂作業剪了一幅蝴蝶繁衍圖。意寓剪紙藝術和蝴蝶同樣是生生不息,世代繁衍。
四、《秀女圖》
有一次老師講課,內容是充分利用多種材質,推動剪紙藝術的創新發展。我試用卡紙剪出一幅《秀女圖》,頭發是用黑色宣紙剪制而成,老師、同學都說張大姐心中有創意,敢想敢剪。
五、《百蝶龍騰舞》與《九五蝶鳳飛》
1995年世界第四次婦女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婦聯在全國婦女中征集藝術作品。我剪出195只形態各異的蝴蝶分別用100只組成龍的圖形,用95只組成鳳的圖形。龍的圖形為《百蝶長騰舞》寓意中華民族為龍的傳人,有中華民族騰飛之意。鳳的圖形為《九五蝶鳳飛》寓意世婦會1995年召開。95只蝴蝶組成鳳飛圖。有偉大的中國婦女在新時代的1995年飛躍之意。兩幅作品獲得“中華巧女獎”,作品被全國婦聯收藏。
六、《慶賀圖》
2004年淮北市召開第七次婦女代表大會,市婦聯主席要我剪一幅作品向大會表示祝賀,我用100只形態各異的蝴蝶組成“賀”字向大會慶賀,不僅給大會增加了內容,活躍了大會氣氛,而且很多代表們都說看了作品對剪紙藝術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多年來我領悟到藝術創新是一件不易之事,不僅僅要有勇氣,有智慧,還要不怕失敗,不怕丟丑,不怕被別人評頭論足、指責批評。要敢于和善于創新實踐,并且要在創新實踐中傾聽來自各方不同的修改意見,善于吸納眾家先進的創新藝術,取他人之長,修補自己的不足,以求逐步完善提高之目的,從而使藝術不斷升華,藝術空間不斷拓展。我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從中央美院進修后,繼續創新實踐《意境繪畫剪紙》(宮廷剪紙)藝術制作一批剪紙藝術作品。作品曾被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收藏,被國家中聯部禮賓局作為國家禮品,也售、贈于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也在國際、國家、省級的各種剪紙藝術大賽中取得過一些獎項,得到了一些專家的支持和認可。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藝術評論家范迪安教授看了我由原來用宣紙改用綾子質材剪出的《意境繪畫》剪紙作品后,鼓勵我說:“這是民間剪紙藝術的新品、雅品,山水畫非常有韻味。”在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創新實踐的理念更強,立志繼續走創新實踐之路,力求徹底掙脫剪窗花、剪鞋樣、剪抓鬏娃娃的束縛,使這一古老藝術不斷地出新技、長嫩芽,為不斷拓展中國的剪紙藝術空間盡心盡力,永不停步。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