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里空”是前蘇聯文學劇本《前線》中的一個角色——前線特派記者。“客里空”原文意為“好吹噓的人”。在劇本里,作者用諷刺的筆法,刻畫了客里空不上前線,不深入部隊,不親臨現場,每天呆在前線總指揮部里,信口開河、弄虛作假,“創造”新聞。一九四四年,《前線》先后在解放區演出,延安《解放日報》在一篇評《前線》的社論中,批判了客里空,要大家引以為戒。當時,在黨的新聞工作者當中展開了反對“客里空”的熱烈討論。后來,“客里空”就成了弄虛作假的惡劣文風的代名詞,也成為了造假新聞人的代名詞。
六十多年過去了,但“客里空”并沒有死亡,在我們新聞隊伍中還存在,他們“創作”的作品也還時不時地露頭。“西安市已被確定為國家第五個直轄市”、“金庸去世”、“‘偷菜’游戲或被取消”、“中國作協作家團入住總統套房”。這些流傳甚廣的假新聞,就是“客里空”們2010年的代表作。近年來,虛假報道還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一是由小報小刊向黨報媒體蔓延;二是由“虛假新聞重災區”文化娛樂新聞向經濟政治報道領域擴張;三是通過互聯網的放大,虛假報道對媒體公信力傷害的程度進一步加大;四是由單一的炮制虛假新聞向捕風捉影的疑似新聞、文題不符的標題造假、夸大其詞的失實報道、違反常識的誤導報道等方式不斷延伸。這些虛假報道盡管是個案,但社會影響惡劣,群眾反映強烈,嚴重損害了新聞隊伍的形象,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對新聞媒體的信任。目前,全國新聞界正在開展“杜絕虛假報道、增強社會責任、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專項活動,是對社會各界“新聞打假”呼聲的積極回應,是一種見微知著、防患未然的自覺行動,是及時的必要的,不是小題大做、小病大治。
當前,要切實開展好專項活動,使活動取得實效。首先就要認清虛假報道產生的原因,提高杜絕虛假報道的自覺性。
有人做過調查統計,有90%的假新聞出自新聞界專業人員之手。例如,前些年陜西的“周老虎”、北京的“紙包子”等。細究新聞人筆下的假新聞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識不到位。有些新聞人業人員要求所謂的“媒體獨立”“新聞專業主義”,甚至把“客觀、公正、準確、全面”的要求看成束縛和障礙。其次是難以抗拒名利的誘惑。著名記者范長江就曾說過,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新聞記者那樣面臨更多的誘惑。在新聞界,成名與獲利的渴望,常常使得一些新聞人鋌而走險,挖空心思編造一些聳人聽聞的報道。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新聞人不惜違背基本的職業道德,像蒼蠅逐臭一樣追求金錢。前些年發生在山西的“封口費事件”之類的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這是一些新聞人員失去道德操守,臣俯于“孔方兄”的例證。三是采訪作風不實,輕信謊言。有些新聞媒體出現的一些虛假報道。原因卻是由于記者聽信了謊言,在信源上出現了問題。不過細細分析,其根子還在于主觀上放松要求,采訪作風不實。2003年7月8日,《南國早報》刊發了一條消息,標題為《奇!桔子樹上結南瓜》,并配有照片。消息說,“記者在果場里看到,有一株柑桔居然長出了一個南瓜,瓜體直徑只有10厘米大,形同葫蘆。”而最后的調查結果發現,桔子樹上結南瓜,其實是有人制造的惡作劇,把桔子樹枝削尖后插上了小南瓜。事后調查發現,記者本人未到現場。
當然,社會環境的變化也為假新聞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我國社會目前正處于轉軌變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新聞界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社會凸顯出來的矛盾、弊端也同樣會在新聞界反映出來。同時,作假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新聞界并不是孤立的,因此,難免會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同時,新聞隊伍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專業化。而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的,是由各方面因素決定的,因此,有時候他們對政策、政治的把握沒有較高的敏感性,對一個問題的看法也不夠立體和全面,如果思維上、視野上出現偏頗,就N1RRCTuSjrZ8Q7/NAqkamA==很容易導致其新聞報道出現偏頗。加之一些單位新聞把關制度的缺失,采編工作流程不規范,為假新聞的出籠提供了可乘之機。甚至還有些媒體為了生存,為了廣告,愿意刊登一些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東西。說到底,這些看似客觀的因素,其根源還在于主觀對整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辨別不清,政治敏感性、政治鑒別力和社會辨別力不夠。此外,社會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健全也使得“客里空”們的造假成本太低。通常情況下,制造虛假報道被披露后,除受輿論的譴責外,造假者受到的內部處理僅僅是扣發獎金、寫檢討了事。如此低成本和低風險,“客里空”們豈不怡然自得。
虛假報道嚴重影響新聞事業進一步發展,從根本上遏制虛假報道已刻不容緩。當前,應在自律與他律兩個方面同時發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工作之“魂”。媒體單位應高度重視專項活動的重要性,要確保專項教育活動覆蓋所有新聞從業人員,不留死角,一個都不能少。新聞從業人員更應該認識到,失去了新聞的“生命”,所謂的“名與利”也就是空。同時,媒體單位要堅持高標準實施、可持續推進專項教育活動,將自我教育與日常管理有機結合,有效防止了搞“運動式”和患“冷熱病”。各媒體應結合自身實際,開展“堅持新聞真實性、抵制虛假失實報道”大討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痛點、難點和著力點,應像廣西日報報業集團那樣,敢于說《我們錯了》。各新聞單位更要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和執行,通過建章立制,堵塞造成虛假失實報道的各種漏洞,力求形成防范虛假報道的長效機制。要進一步完善采編業務流程制度。
作為他律的重要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快新聞出版體制的改革步伐,盡快建立合理、健康的報刊運營體制;在隊伍建設方面,要建立穩定從業隊伍的良好制度,規范報刊出版單位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采編人員社會保障制度,盡快推出新聞采編人員從業資格考試制度和規范的人才評價體系;有關部門應在新聞從業人員職稱評定、建立新聞隊伍人才庫、中級記者和高級記者數據庫、媒體單位領軍人物數據庫等方面加強工作力度;要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一線新聞記者的教育工作,畢竟一線記者是新聞的第一道關口。有專家提出,希望新聞從業者都將新聞工作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奮斗,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而不僅僅簡單地將其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在媒體企業化運作的大背景下,記者的職業安全感不強,政府部門還應該通過健全采編人員保障制度等措施,盡快避免“新聞民工”現象持續下去。事實上,在加強自身建設、增強記者職業使命感的同時,杜絕虛假報道,還需要建立新聞當事人和社會公眾都參與的全方位的社會監督制度。新聞類的學術雜志在這方面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說:“如果我們成立一個由新聞從業人員、法律專家、新聞界教育界和社會名流共同組成的新聞評議會,對虛假新聞等加大社會機構的監督和他律,對典型個案進行研討、評議并公布評議結果,監督對媒介機構和新聞從業者裁定決議的執行,也許可以促使媒體減少虛假新聞。”對那些炮制虛假報道的記者,可以建立不良從業人員數據庫。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力,真實是媒體的生命線。政府堅決支持社會輿論對刊登虛假新聞的不誠信媒體公開曝光。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健康文化與腐朽文化同時并存,各種思潮和利益訴求呈現出復雜化和多元化趨勢,人們對許多問題的判斷標準、衡量尺度、價值觀念正在發生變化。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主流輿論能否準確及時發出自己的聲音,直接關系到主流輿論的傳播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切實開展“杜絕虛假報道”專項活動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在正確輿論導向下,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從業人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也是新聞媒體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廣大編輯記者和新聞媒體要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來規范自己的言行,恪守職業道德,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質,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始終把社會效益作為最高準則,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更好地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