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媒體報道的程度與導向直接影響危機事件的發展與解決,而媒體報道受其新聞觀念影響至深。從“災難新聞”到“危機報道”,中國媒體報道觀念及媒體角色發生了較大轉變。
【關鍵詞】災難新聞 危機傳播 新聞觀念 角色轉變
天災人禍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新聞領域的重要內容,然而媒體報道觀念及導向直接影響事件的發展與解決,甚至轉危為安。以前政府和媒體一貫將其看作負面新聞,諸多限禁。2003年非典后西方“危機傳播”概念傳入中國,使中國媒體觀念轉變,角色重新定位。“經歷了由不發消息到發消息,再到如何發消息,甚至如何早發消息的過程。”
從漢語言詞源學的角度看,災難性事件指客觀世界本身運動中突變所形成的一種浩劫。《左傳·宣公十六年》所謂:“天火曰災”,《漢書·宣帝紀》所謂:“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封建統治者認為山崩地裂、洪魔肆虐、瘟疫橫行,日蝕月虧等,是上蒼示警和懲罰,是政治表征,歷朝歷代都將其列為嚴禁妄報的內容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從社會穩定角度出發,新聞總署1950年4月2日下達《關于救災應急轉入成績與經驗方面報道的指示》,并規定新聞媒體不得違反規定擅自發布突發事件信息,中國媒體在重大事件報道中長期缺席、失語。而“危機”是典型的西方詞匯,美國學者烏里爾·羅森塔爾(Rose-
nthal)認為:危機就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韋氏英文辭典》解釋為“有可能變好或變壞的轉折點或關鍵時刻”。中文里危機是“危險”和“轉機”的結合體。我們傳統的觀念只看到其危險的一面,將其等同于“災難”。但災難并不等同于危機,前者是一種無法改變的造成既定破壞事實的存在,后者的范圍要廣泛得多,且是一種可變的決定性的階段,具有不確定性。簡言之,危機可以造成災難,但也可以化危為機,避免災難。
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政府要求媒體堅持“穩定壓倒一切”、“團結穩定鼓勁”的輿論導向原則,媒體及新聞教材長期沿用“災難新聞”的概念,從而形成我國災難新聞的報道模式:“輕描淡寫的災情”+“黨和毛主席的關心”+“災區人民的決心”。1970年1月5日,云南省通海縣發生了7.7級大地震,死亡1.5萬余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7億元之巨,但傷亡總數直到大地震三十周年公祭時才首次正式公布。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7月29日《人民日報》刊發了400余字的新華社通稿《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 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對社會亟待了解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沒有提及,直到三年后召開的我國地震學會成立大會,才首次披露具體死亡人數……
“媒體報道的事件不一定會直接影響我們,但卻會左右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媒體的報道方式影響我們對于幸福和安全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