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黨報做好社會新聞,還有很大潛力可挖。筆者認為,地方黨報要做好重大突發事件報道,要從政治的高度對稿件把關,增加社會新聞的厚度,同時,運用靈活多樣的版面編排手段,提高地方黨報的競爭力。
【關鍵詞】地方黨報 社會新聞 市場競爭
如何做好社會新聞,這是地方媒體不容忽視的命題,因為當前許多地方黨報社會新聞版做得還不夠好,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而且,在當前媒體競爭激烈的形勢下,地方黨報要想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贏得更多讀者,就需要做強社會新聞,以此來吸引眼球。
社會新聞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在傳統觀念上,黨報媒體是“看輕”社會新聞的,甚至把社會新聞與負面報道相提并論。長期以來,黨報給人的感覺是居高臨下,向社會、向基層傳播黨委、政府的聲音,政務報道、經濟報道連篇累牘。相比之下,貼近百姓生活的社會新聞報道不多,“官樣文章”讓人感覺不可親近。
因此,實踐中,地方黨報把社會新聞做得能與完全走市場化路子的晚報相比的,實在是少見。許多地方媒體雖設有相關的社會新聞版面,但其內容也只是報道如車禍、搶劫、火災、盜竊等,以及一些好人好事的零散報道,缺少對這些事件的歸納、深度挖掘、整理和思考。
其實,社會新聞,除了有對突發事件,比如車禍、搶劫、火災、兇殺、盜竊等社會陰暗面的報道,也應有反映好人好事,弘揚主旋律的陽光面的報道。對這些陽光面的報道,如果我們費點心思,加以挖掘,完全可以做大做強,成為亮點,成為我們要弘揚的主流。即使是陰暗面的報道,也有許多令人深思和警醒的東西可挖掘。
那么,地方黨報該如何做好社會新聞報道?
做好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
筆者認為,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掌握主動權,正確引導輿論,是媒體的基本職責。面對社會新聞中的重大突發性事件,媒體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準確掌握時效、尺度和火候,正確引導,把握輿論主動權,避免主流媒體公信力喪失;對負面報道不能拘泥于事件的表面,而是要挖掘深層次的原因,既促進問題的解決又能盡最大可能地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要做到這些,地市級媒體首先面臨的“瓶頸”是一些地方黨委政府的“護短”問題。現在許多地方政府面對突發事件態度往往是“遮遮掩掩”,認為影響地方黨委政府形象,于是一些地方出現給記者“封口費”現象。地方黨委政府的“護短”,是許多地市級媒體為何面對突發事件總是“失聲”或者“慢半拍”的主要原因。
2009年9月8日上午,銅陵縣老洲鄉民主村夾江內發生一起沉船事件,共有40人落水。截至當日18時,已成功搜救20人,死亡2人,失蹤18人。
面對這一重大突發事件,銅陵市黨委和政府沒有“護短”,《銅陵日報》在第一時間在日報第一版刊發消息。隨后,《銅陵日報》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不斷推進,先后刊發了《切實加大搜救工作力度》、《深夜查看搜救工作》、《市領導看望慰問受傷人員》、《搜救全力進行 善后有序開展》等十余篇稿件,全方面地展示市委市政府對這一事件的態度和行動,以及社會各屆對這一事件的關注,讓遇難者家人感受到了政府的關懷和溫暖,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影響之大是過去無法想象的,地方黨委政府對外封鎖突發事件的消息等做法已不現實,也不可能做到。既然無法封鎖,地方黨委政府就應該讓地方黨報站出來,把信息及時傳遞給讀者,讓讀者知道真相,從而不胡亂猜測,不信謠,不傳謠。這樣,既能牢牢把握“話語權”,又能為黨委、政府開展工作贏得主動權,何樂而不為呢?
從講政治高度審查稿件
從事新聞工作時刻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問題,這也是我們的深刻教訓。
2007年6月,銅陵市一名江姓男考生因認為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從銅陵長江大橋跳入江中自殺。
面對這一突發事件,《銅陵日報·銅都晨刊》發了下面這篇新聞報道:
6月25日下午5時30分左右,我市一名江姓男考生因認為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從銅陵長江大橋跳入江中自殺。
記者從警方了解到,江姓考生是某校一名文科復讀生,20歲,平時成績很好,這次估分530分,但成績公布后卻只有498分,與二本分數線501分僅差3分。6月25日下午,他獲知自己的高考分數后,約5時30分給家人打了一個電話,稱高考成績不理想,不想活了。其家人得知他在銅陵長江大橋上后,立即打車趕往大橋,同時報警。接警后,110指揮中心立即要求交警支隊大橋大隊趕往橋面搜尋,但沒有發現該考生。有目擊者稱,剛剛有一名男孩從銅陵長江大橋北段第三個橋墩處跳入長江,墜入江中后,還在江面上劃拉了幾下,但轉眼就不見了。交警迅速將這一情況匯報給了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立即要求水警支隊到江面搜救,同時請海事部門配合。水警支隊負責人現場指揮搜救,但由于目前是長江汛期,搜救工作難度很大,截至發稿時,搜救工作仍毫無結果。
民警經過走訪得知,當天下午5時30分左右,該考生在橋頭一小店買了兩瓶啤酒,然后在橋上喝酒,最后跳入了長江。經過調取橋面監控錄像,確實發現了江姓考生提著酒瓶在橋面上行走的情景。
目前,打撈搜救工作仍在繼續。
這篇報道,除了文字外,還配有警方在現場調查的圖片。報道是很謹慎的,應該說,沒有問題。但當日媒體刊發的另一新聞將這一報道送到了“風口浪尖”。當日,媒體暴出“安徽高考統分出現錯誤,被漏統的是一道包括3小題,分值高達32分的綜合題”的新聞。
形勢急轉直下,接下來便是市紀委派出工作組進駐報社進行調查。
雖然沒查出什么問題,但這一教訓警醒我們:新聞工作時刻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講政治的高度審視問題。
讓一般社會新聞厚重起來
從受眾的心理需求和閱讀欲望上做文章,選取社會新聞的某一精彩的細節或亮點,層層深入,進行放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稿件采編方面,記者編輯都要注意用詞用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個人感情色彩。
深化社會新聞的主題,提升社會新聞的價值。一個好的社會新聞主題,往往會湮沒在紛繁的表象之下,若無很強的新聞敏感性,就會讓“大魚”從身邊溜走。因此,編輯在處理社會新聞時,要善于深化新聞主題,通過主題的深化來提高社會新聞的質量和社會效果。有時記者在匆忙中交上的二三百字文章中,可能就有“大魚”,這就需要編輯發現提煉。兔年春節期間,本報一記者向編輯部提交這樣一篇文章:一外地女士來我市走親戚,在街頭撿到一錢包,里面有1200元現金和一塊生肖金豬,交給了警察。文章只有三百多字,當天當班編輯發現,這篇文章可以“小題大做”,可以進行提煉讓文章厚重起來。于是,當班編輯提煉出這樣一標題:一外地女士在街頭撿到金子毫不動心——(引題)她有一顆比金子還珍貴的心(主題),并將文章放到社會新聞版的頭條。這樣處理,厚題薄發,稿件確實厚重了許多。
運用靈活多樣的版面編排手段
一篇較長的社會新聞,可以以 “大特寫”的形式出現,這樣雖然文章篇幅較長,但由于報道全面,文字優美,情節曲折,可讀性強,受眾比較喜歡。
也可以采用連續報道的形式。連續性的系列報道能不斷“刷新”新聞事實,使新聞主題層層推進、不斷深化,也是社會新聞報道的有效形式。
此外,地方黨報還可采用集納的方式表現社會新聞,將相關的新聞事實進行橫向、縱向的歸納、比較,加深社會新聞對受眾的影響,擴大其社會影響。此外,為了版面的美化,集納在一起的稿件,可以制作字數、形式統一的標題,文章篇幅也處理得相應一致。
(作者單位:銅陵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