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次哀悼日國內晚報都市類報紙普遍采用了“海報式”頭版的編排方式。筆者認為,“海報式”版面在災難報道中通過大標題、大圖片、大留白的方式增強視覺強勢,呈現出偏于寫意、簡約統一、人文關懷的風格特色。
【關鍵詞】“海報式”版面 視覺中心 災難報道
從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14”玉樹地震,再到“8·7”舟曲特大泥石流,短短兩年間,共和國經歷了三次特大自然災害的重創。汶川地震發生后,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為全國哀悼日。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普通國民設立的全國哀悼日。玉樹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發生后,國務院再次分別于2010年4月21日、8月15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
在三次災難報道中,中國媒體以前所未有的勇氣,第一時間積極反應,全面、公開、透明地進行了連續式報道,在報道時效、題材選擇、報道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尤其是汶川地震哀悼日,全國晚報都市類報紙不約而同開創的“海報式”頭版編排方式,成為紙媒方陣重要的形式創新。“海報式”頭版,在2010年的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泥哀悼日當天,再次得到了集體運用。平面媒體打破了以往一貫的編排風格,以版面語言表達了對三次災害遇難同胞的哀思和舉國同悲的悲痛情緒。
一、“海報式”版面解析
海報又名“招貼”或“宣傳畫”,最初只是戲劇、電影等演出或球賽等活動的招貼,現在已突破了原有的范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信息傳遞方式和宣傳工具。海報設計必須有相當的號召力與藝術感染力,要調動形象、色彩、構圖、形式感等因素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它的畫面應有較強的視覺中心,應力求新穎、單純,還必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設計特點。①具有畫面大、內容廣泛、藝術表現力豐富、遠視效果強烈的特點。
版面是文、圖組合而成的報紙整體外在形象,內容安排合理、形式結構美觀的版面既能有效傳遞信息,又能方便讀者選擇和閱讀。而頭版是讀者第一接觸的對象,作為整份報紙的“臉面”,頭版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讀者對報紙的整體評價和閱讀興趣。頭版主要有三種功能:第一,導讀功能。頭版作為最“貴重”的版面,編輯一定會把最重要、最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展示在頭版,吸引讀者興趣,方便讀者選擇。第二,評價功能。編輯可以通過一定的版面組織和編排方式,表達觀點、立場和態度。第三,標志功能。報紙的定位和編輯方針決定了報紙的風格特色。版面展示出來的特色和個性,能使讀者和其他報紙區分開來。
2008年的汶川地震哀悼日報道,是中國晚報都市類報紙對“海報式”版面的第一次集體嘗試和探索。在“海報式”版面大規模運用之前,國內報紙更流行的是類似于雜志的“封面式”頭版的編排方式。“封面式”頭版是報紙借鑒雜志封面的做法,對報紙頭版進行“封面化”處理。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圖片在頭版中占主要角色,文字稿件極少甚至沒有,其他各版的內容以標題或提要題的形式出現,并且在旁邊注明正文位于第幾版。
汶川地震哀悼日報紙頭版的版面樣式,最大的新意是晚報都市類報紙版面里出現了“海報式”的封面,這種處理方式比雜志的“封面化”更進了一步。把頭版當成一張海報來設計。“海報式”版面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把頁面當成一個整體設計;第二,整體風格上更加偏重于寫意,而不是報紙通常比較寫實的風格;第三,在信息傳遞上非常簡約,突出象征性,是象征手法的應用;第四,整個版面最終給你的感覺充滿了情感的感染力。②
二、視覺中心:“海報式”頭版的版面強勢
相對于災難發生那一刻的突發性,哀悼日的報道,是屬于可預見性報道范疇,這一題材必將成為哀悼日當天所有新聞媒體共同的選題。汶川地震哀悼日報道在版面編排方式上,黨報、機關報仍以要聞型版面為主,而晚報都市類報紙頭版則普遍采取了“海報式”的編排方式。對于這一歷史性的變革和突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邀請30余位學界與業界的專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討,結果指出:“在哀悼日期間的近百家媒體頭版版式設計上,有一次集體性的突破和創新,體現了全國報業在版面版式設計和視覺傳播效果方面歷史性的進步。”③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報界就一致公認,報紙的發展已經進入設計時代、視覺傳播時代。視覺中心在版面構成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版面視覺中心,是指通過版面元素的合理編排,能夠最先、最強烈吸引讀者注意力的版面某一區域。在我國,更多的是以“強勢”概念來表達版面元素對讀者的視覺沖擊。哀悼日頭版,主要是以大標題、大圖片、大留白的現代版式語言來營造版面視覺中心。通過整體的版式設計,增強版面張力,營造出奪人心魄的視覺沖擊感。
大標題。標題在報紙版面元素中,除了概括內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強化視覺感受。汶川地震哀悼日中《北京晚報》報頭下方只有黑體加粗的兩個字:哀悼;《都市快報》標題只有一個字:悼;《齊魯晚報》也是一行黑底白字的標題:汶川傷,國之殤。
大圖片。俗話說,“一圖勝千言”。圖片的運用已成為評價現代報紙版面優劣的最重要因素。晚報都市類報紙三次哀悼日頭版的版面設計,突破了過去傳統樣式的羈絆,把整個版面當成一個海報來設計,以圖片形象直觀的方式表達,這標志著我國報紙開始向以視覺傳播為中心的讀圖時代轉變。如玉樹地震哀悼日中《東方早報》的頭版:一個小姑娘站捧著酥油燈,微笑著站在廢墟中的圖片,滿滿占據了一個版面,暗示著重新開始新生活的寓意;《瀟湘晨報》頭版用的是一張一個喇嘛向熊熊燃燒的烈火中扔哈達的圖片,表達了向逝去的生命祭奠之意。
大留白。傳統的報紙編輯只有“補白”而無“留白”一說,傳統報紙為了盡可能多刊登稿件,版面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片塞滿。留白是現代報紙編輯的一種新觀念,一定的留白可以營造“透氣”的版面空間,增強版面的節奏感。三次哀悼日頭版,均采用了大留白的方式來增強頭版視覺沖擊力。此外,還用到了一種特殊的留白方式——留白非白,計黑當白。在版面上“計黑當白”也是留白的一種置換,這種留白可以是任意一種顏色,運用得好讀者能獲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視覺審美感受。④如舟曲泥石流中《信息時報》《新聞晨報》《新文化報》版面上留出的大片的黑色,使版面顯得凝重、肅穆,留白和版面整體渾然一體。
三、“海報式”版面超越現實的風格特色
1、情感宣泄,偏于寫意的意境使用
報紙是一種寫實的藝術。但是縱觀三次哀悼日的報紙封面,整體風格上更偏重于寫意。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境界,是情感與現實的高度融合的境界。三次哀悼日頭版,通過海報式的頭版,營造出舉國上下追思逝者的情感。一方面傳達出政府設立全國哀悼日的態度和立場,另一方面是災難發生后全民族共同感情的宣泄和引導。國旗、心形圖案、蠟燭、菊花、酥油燈、格桑花、轉經筒等具有代表意義的符號作為主要元素運用于頭版中。在版面色調上,三次哀悼日頭版都普遍使用了黑、白、灰色系構成版面主色調,即使偶有彩色圖片,也是作為黑、白、灰主色調的襯托,反而更加凸顯色性的張力,更好地表達情感,使版面更富感染力。
2、簡約風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海報畫面的視覺傳達主要有三個基本要素:明確的概念,清晰的主題,基本的文案。三次哀悼日的頭版,都沒有追求繁冗的“大信息量”,全國的晚報都市報取得了空前的一致性:以簡約明了的方式,傳達著一個核心: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在概念上,統一傳達著“全國哀悼日”的重點;在主題上,以“哀悼”為核心進行版式設計;在文案上,用感性抒情的筆調訴說對逝者的哀思。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簡單整潔的設計,反而使報紙更具吸引力,更容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三次哀悼日頭版通過精心的外在版式設計,內在信息的提煉和精準表達,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統一,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3、人文關懷,災難報道最重要的視角之一
災難新聞具有突發性、變動性、重大性的特點。雖然新聞是“易碎品”,但是,報紙作為記載歷史的一種方式,時隔多年再回頭查看,那時的讀者也能同樣感受到一份有良知的報紙的溫度。三次哀悼日的報道,百余家媒體以人文的視角正視災難,關注民生,祭奠逝者,這些閃著人文之光的報道,是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直接體現。
結語
三次全國哀悼日晚報都市類報紙頭版的集體“海報式”運用,一方面有政府信息公開透明的時代背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媒體自身主動適應“厚報”時代,讀者“快讀”“易讀”需求的變革。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報業競爭更注重報紙編輯人員的策劃能力和組織能力。突發性新聞報道是衡量一個媒體實力的工具,如何在災難發生時,把握大局,快速、真實、客觀地報道,既注重報道的技巧,又講究報道的藝術,是值得所有采編人員共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http://baike.soso.com/v320385.
htm?pid=baike.box
②③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四川震災哀悼日百家報紙頭版視覺傳播研討會綜述》,http://www.chuanmedu.com/
NewsShow.aspx?NewsId=3986
④許期卓:《美國報紙視覺設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