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外宣傳已成為提升我國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我國當前電視媒介主要精力偏向于娛樂和電視劇,電視新聞來源單一,影響電視媒介在電視觀眾中的可信度。我們必須構建健康和諧的媒體生態環境,拓寬電視深度報道的題材,加大輿論監督的力度來提升電視深度報道的水平。
【關鍵詞】電視深度報道 媒介生態 外宣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國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摩擦也日益頻繁。對外宣傳已成為提升我國軟實力,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在各種媒體的新聞實踐中,電視媒介已經成為對外宣傳一個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做好電視報道,對于提高我國對外宣傳的水平至關重要。在各種電視題材形態中,電視深度報道的信息含量最大,涉及的內容也最廣,對提升對外宣傳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電視生態環境與電視深度報道
媒介生態學關注的則是與人的生存相關的動態變化的媒介環境,媒介對人的作用過程、方式,特別是人類如何限制、控制、修正對媒介的使用,以維護、保持一種健康的平衡的媒介環境,使人與媒介、媒介與人之間保持一種和諧互助。
“電視深度報道是相對于一般的反映性、動態性報道而言的,主要指對重大社會問題或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廣泛跟蹤、深入剖析的報道。深度報道的主要特點是以長篇報道或多篇連續(系列,組合)報道的形式,全面說明新聞事件的因果關系,充分剖析新聞事件的矛盾特性,并揭示它對現實生活的影響,預測它的發展趨勢。”①
由于影響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社會生態環境如政治、經濟、文化、觀眾的分化等因素發生了變化,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只有從傳播理論與方法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才能適應和滿足目標觀眾新的信息需求。于是,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逐漸開始發生了變化。產生與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深度報道就是為適應社會和觀眾的需求而出現的一種新的報道形式。
二、電視深度報道的生態環境變遷
大眾媒介的發展總是與社會變遷的步伐密切相關,可以說,一部大眾媒介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社會變遷史。作為一種電視新聞報道方式,電視深度報道的產生與發展也是與社會環境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相比報紙深度報道的空前發展,電視深度報道還在摸著石頭過河慢慢前行。其實,1980年中央電視臺開辦的電視新聞欄目《觀察與思考》應該說已經具有深度報道的雛形,但是一直到1987年上海電視臺推出的《新聞透視》欄目,才具有深度報道的特點。“后來福建電視臺的《新聞半小時》、山東電視臺的《新聞縱橫》、北京電視臺的《看世界》等欄目相繼出現。都能夠較好的把新聞的新聞性與社會性,評論性結合起來。”②
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真正蔚為大觀的發展應該是以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為代表。后來的《新聞調查》達到高潮,地方臺里面如江蘇電視臺的《大寫真》、河北電視臺的《新聞廣角》等也是當時較為出色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欄目。
1、電視深度報道的制度環境。媒介的制度環境是指媒介發展的各種政治制度、管理體制和法律體系等外部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政治氣氛日益寬松;中國社會轉型已經開始。我國強政府弱社會的情況得到改變,人們行使民主權利的意識不斷增強。“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使我國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等相關輿論監督節目有了寬松的政治環境。
2、經濟環境的變化。實踐證明,經濟環境對電視以及整個媒介產業的影響都是決定性的。媒介經濟環境是一個多元動態系統,主要由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四個因素構成。但是,在經濟環境中起主要作用的還是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水平。
中國在30多年的經濟改革實踐中,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總量有目共睹。每年10%左右經濟增長速度,中國經濟地位在國際上不斷提升,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些促使人們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影響一種電視節目形態發生改變。
3、電視技術環境的變化。技術不斷的發展和更新為媒介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的環境。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對于媒介來說都是一個新的起點。電視是一個技術媒體,因為任何媒體都沒有像電視這樣依賴技術,技術不僅是其得以存在的前提,更影響其傳播內容質量和方式。
在當前媒介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誰能夠掌握領先的技術,誰就可以在競爭中擁有強大的實力。技術環境對于媒介來說是基礎,是發展的根本保證。
當今,電視ENG技術的廣泛應用、衛星電視、有線電視、電視直播、高清晰度電視(HDTV)、數字電視的發展、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新的電視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著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不斷更新成為可能和必須。正因為技術的進步,使得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所需要的一些表現形式可以實現。
4、電視觀眾的分化。中國家庭結構的變化和收入變化成為電視觀眾分化的基礎。
數據顯示,在全國全天收視市場中,15歲到24歲這個年齡段的收視人口比例,2005年為12.4%,2007年1月到4月已經下降到10.8%。另外,25歲至34歲這一年齡段的觀眾數量下跌也較為明顯,如在長沙全天收視市場中,2003年這一年齡段觀眾比例使24.7%,而到了2006年,這一年齡段的觀眾比例只有17.2%,在4年中下跌7.5%。
然而,在年輕收視人群下跌的同時,中年收視人群則有所上升,特別是35歲至44歲年齡人群上升尤為明顯。而且,在全國全天收視市場中,45歲至54歲這一中年人群目前的占有率已達到了23.3%,是目前我國電視收視總人口比例中最大的人群。
收視人群的學歷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其主要表現在初中以下學歷受眾有所降低,高中及大學以上學歷受眾人群則逐漸增多。在各級收視市場中,觀眾中高端學歷人群比例日益增長。③
以上數據表明,今天的受眾市場的中年化和高學歷趨向已十分明顯,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起源于報紙的輿論監督欄目,電視觀眾的這種分化趨向正好切合了電視輿論監督節目對觀眾的要求,所以,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在收視率上就占有很大的優勢。
5、電視媒介內部的變化。電視媒介重組、集團化步伐加快,跨媒介組合、電視集團資本投融資進一步加快。1999年,我國第一家廣播電視集團——無錫廣播電視集團成立;2000年,我國第一家省級廣播電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集團成立。2001年12月,我國最大的傳媒集團——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成立。隨后,上海、北京、山東、江蘇、浙江、天津、杭州等地方廣播影視集團(總臺)相繼掛牌成立。政策的變化加快了中國電視資本運營的步伐,一些電視節目形態在強大的資本推動下發生了重大變化,各個電視集團之間在“內容為王”的條件下,對電視新聞節目十分重視,作為新聞節目最重要形態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再次顯示它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重要地位。
三、生態環境變化條件下的電視深度報道發展對策
1、深度報道與新聞策劃的聯姻。隨著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面越來越廣,新聞事件出現后,各級各類新聞媒體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趕到現場,電視媒體要想通過獨家新聞取勝難度越來越大,在現場信息占有量大體相同的情況下,真正決定電視媒體影響力的就只能是新聞事件背后的新聞,新聞策劃包括編輯部策劃和單個新聞報道策劃。當前的電視深度報道,更多的是以電視欄目,甚至是全臺相互配合完成,即編輯部策劃為主。
2、深度報道與電視紀實手段的結合。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推進,電視深度報道的范圍越來越廣,電視觀眾對電視深度報道的期望值也越來越大,在一些信息紛繁復雜,魚龍混雜的情況下能夠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令人信服的觀點等。電視深度報道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就慢慢地開始吸收別的電視報道的手段,尤其是電視紀錄片中的長鏡頭、同期聲以及精彩的解說等。
3、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增大電視深度報道的輿論力量。隨著輿論監督力量的加強,電視觀眾對電視媒體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此新聞媒介的監督,在當前中國社會實際中顯得尤為重要。但新聞媒體畢竟不是執法機關,不是行政機關,其監督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記者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面對日益強勢和精明的被監督者,經常會遭到被監督者的抵制,甚至是武力威脅和報復。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各職能部門在決策和執法過程中越來越注意自己的形象,他們需要利用新聞媒體的力量來進行宣傳,并對違法者進行曝光,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彼此的需要就推動了電視臺和相關職能部門合作,一起創辦新聞欄目進行深度報道。如湖南經濟電視臺與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合作創辦了一檔新聞電視深度報道欄目——《質量都市》。從試播的三個月來看,這種新的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數字化、網絡化時代,世界傳媒業的環境與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復雜而深刻的變革,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傳播技術新型化以及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共通共融,為世界傳媒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也為媒體報道世界事件和全球問題構建了重要舞臺。我們只有構建健康的媒體生態環境,才能向全世界傳播真實、客觀、公正、公平的新聞信息,促進政府和公共機構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進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課題《電視深度報道的提升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助推作用研究》,項目編號:09C118】
參考文獻
①孫旭培:《當代中國新聞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346
②鄭杭生、李強等,《社會運行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306
③《黨建文匯》,2007(8)下,P47
④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語態開始》,P93
(作者:湖南電視臺記者,湖南大眾傳媒學院電廣系講師,新聞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