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釋了新形勢下,地方臺記者如何發揮優勢,做好對外宣傳工作。
【關鍵詞】地方媒體 記者 外宣
地方媒體記者在對上對外發稿中(以下簡稱外宣工作)具有三種優勢:一是對地域深刻了解的優勢;二是對歷史文脈深刻把握的優勢;三是與上級新聞媒體深入交流的優勢。
一、對地域深入了解的優勢
宣傳工作是各級黨和政府有效開展工作,貫徹工作部署,宣傳、聯系群眾、動員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重要途徑。當前,各級黨委對宣傳工作越來越重視。特別是把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工作成果在各級新聞媒體的上稿率作為考核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地方媒體記者有對本地情況熟悉的先天優勢。首先,地方黨委把當地新聞主流媒體作為宣傳貫徹黨委各個時期重要決策部署的主力軍,可以公開報道的內容一般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本地的新聞機構。而通常情況下,許多素材并不具備單獨對外宣傳的價值,但通過記者根據對上級新聞媒體的約稿要求的了解,可以從中發現一些對外發稿的線索。比如,筆者在采訪一次黃山市涉外經濟部門聯席會議時,了解到,2010年黃山市財政收入增幅首次位居全省第一。這是一條非常好的時政新聞。筆者向省臺發送以后,第二天早上就被《全省新聞聯播》采用,而這種非常規的會議,一般是不會通知上級駐地媒體采訪的。再比如,今年省“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黃山市茶業產量、產值繼續位居全省第一。雖然只是一句話,但是筆者感到,這句話里蘊含著較高的新聞價值。去年記者曾采訪過一位全國著名的評茶專家劉軍賢,他說:在全國十大傳統名茶中,黃山市獨占三席——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他還進一步闡述了黃山市作為“中國名茶故鄉”的地位。去年十月,我又與電視臺記者一起采訪過黃山市茶葉站副站長,從他那里得知,黃山市不僅茶園面積全省第一,而且這幾年通過茶業振興計劃的實施,無論是綠茶和紅茶的茶業品質都得以大幅度提升,通過“雙十工程“的實施,不僅帶動了農民致富,更給一些茶業大老板進一步發展好名優茶樹立了信心。也使茶業經濟在第一、第二產業中的比重明顯上升。筆者感到這句話透出的新聞價值應該是不菲的。于是,將這個段文字摘錄下來,里面加入了一段關于黃山茶業背景的文字,傳到了安徽人民廣播電臺發稿平臺上。稿件正文如下:
2010年黃山市茶葉產量、產值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黃山臺記者朱涌報道)
記者日前從黃山市農委了解到:2010年,黃山市茶葉產量達到2.42萬噸,綜合產值達46億元,比上年增長29.6%,產量、產值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黃山市是全省茶葉大市,擁有71萬畝茶園和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等三大全國傳統名茶,被茶葉界專家稱為“中國名茶的故鄉”。近幾年,通過茶業“雙十”振興工程,黃山市提升了茶業生產加工工藝,提高茶業品質和銷售的附加值。茶業經營效益快速提升:涌現出出口歐盟有機茶葉全省第一的黃山市新安源有機茶開發有限公司、出口非洲茶葉產量全省最多的黃山松蘿茶葉公司經營黃山毛峰茶效益最好的黃山謝裕大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全省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截至目前,黃山市已有8家企業躋身全國茶業百強。
如筆者所料,“2010年黃山市茶業產量、產值繼續位居全省第一”的新聞在當天晚上省臺的“江淮傳真”新聞欄目中播出后,第二天早上又在《全省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
此外,隨著廣播電視的合并,同行之間可以通過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的形式,尋找到更多的新聞線索,從中篩選出有報道價值的新聞素材。
二、對歷史文脈深刻把握的優勢
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特有的歷史文脈,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對過去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之上的。黃山地區,歷史文化傳統深厚,特別是徽州文化被稱為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具有標本意義。國際文化活動、全國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在黃山交流的信息,為地方記者帶來很多的報道線索。首先,與業務有關的黃山同行會以會務服務人員的身份或東道主身份參加會議,如果與這些單位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有密切交往,或者人家知道某記者對某個行業的信息有報道興趣會主動電話通知去采訪。其次,會議的許多內容具備新聞價值,比如中醫藥方面的會議,或是關于戴震、陶行知、黃賓虹、程大位、胡適等課題的會議,為深入了解本地文化背景的本地記者提供了深入報道會議內容的好機會。還有茶葉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飲料之一。也是最具黃山特質的一個農產品,今年四月份,將在黃山市舉辦黃山茶業論壇。這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動屆時也將為地方記者提供豐富的報道內容。這幾年國家和省分別在黃山市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設立以黃山市為中心的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這些都是富有黃山特色的全省重要區域發展戰略。這些工作的開展和推進都為地方記者采訪報道有深度的文化底蘊的內容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臺。
三、與上級新聞單位聯絡便捷的優勢
很長一段時間來,省級電臺在市一級一直設立有它們的基層記者站,有總臺派駐站記者常駐市里從事新聞報道。但也有省級電臺為了減少人力資源開支,已經不再安排或暫時不安排駐市級記者,像安徽人民廣播電臺去年來積極調動市級電臺的積極性,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的網上發稿系統,給每個市級臺注冊一個用戶號。可以傳輸音頻視頻、圖文信息。同時,建立用于聯絡的QQ群,便于省臺各新聞欄目與市級臺記者之間進行通聯交流。這樣就有效地整合了市級臺新聞發稿資源,減少了省級臺的人員工資支出成本,各市宣傳部門對各市級臺每年都有外宣考核任務,各市臺建立了對記者的考核獎勵機制,充分調動了市一級電臺記者、通訊員發稿的積極性。正是這種優勢讓地方媒體記者在采訪中能夠站在外宣的角度去把握素材,按上級新聞單位通聯工作的要求去捕捉信息,挖掘新聞線索,從事符合上級臺技術要求的報道活動。以安徽電臺與各市級臺的業務交往為例,去年以來,省臺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針對全省的工作大局和最新形勢,策劃一些既能夠反映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主旋律的重大新聞報道主題,又能針對局部地區災害性天氣、突發性事件引發的事件新聞,引導市級臺進行全景式的跟蹤報道,所以,這種外宣格局的變化,不僅使全省各地的動態在省臺能及時得到反映,也引領各市級臺編輯增強了策劃報道重大主題性新聞的意識,同時對市級臺記者采訪業務技能的提升也是一種很好的促進。
此外,在QQ群中,省臺編輯可以與市級臺記者進行在線交流,直接對記者有些不成熟或有欠缺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業務指導,這是現代互聯網技術給廣播業務發展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市級臺記者還可以通過省臺網站對已經或正在播出的音頻進行瀏覽,查閱一下自己的稿子是否被采用,編輯對稿件作了哪些技術處理;市級臺的編輯也可以通過瀏覽看看省級臺的編輯是如何編排節目的,這些通過“江淮傳真”和省臺網站刊登的節目預告和稿簽在線公布,音頻在線被調閱等手段,為各市臺進行考核、兌現獎懲措施,為年終或某個階段總結外宣工作成果保存了第一手資料。
(作者單位:黃山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