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節目主持實踐中自覺的、有目的地運用聯想思維,通過發揮形象聯想,強化語言感染力;著意對比聯想 ,增強語言表現力;展開多面聯想,提升語言新穎度,以增強主持人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主持人 聯想思維 感染力 表現力
節目主持人與播音員相比,播出方式脫離文稿,以一定的欄目策劃編排,圍繞既定的主題,與受眾“一對一”進行交流,主持人思想得以充分展示。不過,完美的體現自我思想,完整的傳輸于受眾,語言必須明晰新鮮,生動形象,受眾才能在輕松的遐思中深感意猶未盡。然而,播出方式的開放,語言自由度的擴大,主持人無法像文字記者那樣反復精雕細琢,修飾潤色,因而時常不可避免地出現思維盲區,陷入一時找不到準確切題、淺顯易懂和新鮮感人的語言困境,說話干巴,詞空意盡。受眾的說法,就是缺乏應有的“想象力”。專家分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有70%以上運用聯想方式進行思維,這說明聯想對人們生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對聯想思維加以探討,在實踐中自覺的、有目的地運用聯想思維,事半功倍地獲得符合受眾審美需求的語言,增強主持人節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發揮形象聯想
強化語言感染力
聯想語言的感染力,是以有意識聯想或無意識聯想,面對想象圖景“觸景生情”。有意識聯想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主動對所經歷過的關聯事物回憶想象;無意識聯想則沒有預定目的,在外界刺激作用下,油然而生的聯想事物。有意識聯想產生的形象語言,刺激對方無意識聯想,從提示想象事物中觀察、揣摩、摸透對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處于這一認識階段,受眾因其新奇心理,竭力通過只言片語進行自我經驗的聯想,對想象事物傾心查看、體驗、判別事物的細節形態,發展變化,未來結果,力圖探究面貌特征,追蹤變化狀況,推想前因后果。此時,抓住這一特點,主持人對所面對的客觀事物,主動發揮有意識聯想,圍繞主題或以白描刻畫、或以比喻、夸張、擬人、排比等手法渲染,牽引受眾自覺沿著主持人有目的聯想語言軌跡,感受形象,激起進一步無意識聯想,讓受眾按圖索驥推想出對方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達到雙方感情上的“共鳴”。
例如有這么一段描述:“廣袤的江淮大地,如今正迅速崛起一條鋼鐵巨龍。它從合肥西郊的地平線上探身起步,從此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頑強地向著江西九江大橋挺進。龍吟聲聲,響遏云云。這,就是合九鐵路。”這段形象比喻描寫,誘發想象鐵龍在自己的眼前迅速伸展情景,激發受眾浮想聯翩,推想安徽人民今后的希望,又怎能不讓人深受鼓舞?如果沒有作者的著意描寫,沒有形象比喻調動受眾切身感受,盡心聯想未來,也就很難引起受眾情感的“迸發”。
感染力的產生過程是受眾對“物”的認識過程,沒有形象認識,就沒有情感,正可謂“聾者不覺嘈雜聲音之可厭,盲者不知秀麗顏色之可喜”。形象語言描述事物越細致形象、生動逼真,越容易讓人全面徹底體會出語言的內涵,產生的感情也越充沛。抗洪期間,報道部隊抗洪的戰斗場景,進行有目的的聯想,把關聯事物聯系在一起,用多種語言手法很細致地刻畫和渲染洶涌洪水、險象環生的大堤、人物行為的細節形態和現場錄音,來表現子弟兵為人民利益舍身忘死與洪水搏斗的場面。受眾一下子就被這種真實感拉入場境,被整個激動人心的場面所感染,不由自主的開始無意識聯想,想象自己、場面上人和事、身邊人的行為、社會現象等等,進行對比體會,就會熱血沸騰,情不自禁地發出對這種行為品格由衷贊美。報道以此達到大力弘揚奉獻精神的目的。
如果面對抽象的理性語言,又如何使人為之感動呢?我們知道理性語言無所謂感染力,只有準確與否。從實踐看,抽象的概念或定義都是對大千世界事物形象認識的概括和總結。如果退一步由此及彼地還原聯想,用各種語言手法加以借助或修飾,就會賦予理念形象化,語言形象真實,深入淺出,聽眾就會牽腸掛肚,為之動容。
形象聯想,喚起人們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給聽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思考余地,因而領悟意義更深刻,傳遞感情更徹底。因此,充分發揮聯想,強化語言的形象感染力,聽眾方能從牽動人心的感性語言中獲得思想感情的完整認識。聽眾與主持人之間的心也更加貼近。
著意對比聯想
增強語言表現力
聯想可以產生豐富的想象事物,要求提煉準確而動人的語言,以提高受眾感受和理解能力,努力調動思維,對大量關聯想象事物進行歸納、比較、提煉出準確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語言,這就是比較聯想。比較聯想是形象聯想認識事物的再深入,如果說形象聯想重在回憶感知事物的形象,吸引人們為之動心傾情,那么,對這些聯想事物進行有目的比較,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又進一步增強語言表現力。
有位主持人評價一企業家時用了這么一段生動形象的聯想語言“從計劃經濟的一潭死水,到商品經濟的波峰浪谷,他都能駕馭商品經營之舟自如航行,滿載而歸。”計劃經濟的封閉性和商品經濟的開放性,可以產生許多聯想物來表現,然而主持人把這兩種特性聯想為一潭死水和波峰浪谷,以反映在商海大潮中駕馭商品經營的風險和艱辛。在這里,主持人聯想價值的體現,就在于所篩選的比喻使受眾準確地感受到企業家所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質和灼知遠見、開拓進取的魄力。
受眾在接受語言的過程中,語言準確與提高感知成正比。所表達的語言越能反映事物特征,揭示事物規律,對大腦的感覺刺激越強烈,一語中的感受印象也就越深刻。否則漫無邊際,模棱兩可,讓人難知其所以然,閉耳不聽,也就失去輿論導向作用。如同優秀的畫師,抓住形象特征寥寥數筆,畫面惟妙惟肖使人過目難忘;揭示規律的數句警言,令人引以為誡,不斷回味。
主持人經常需要大量的精確生動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者站在聽眾的角度審視社會現象,這時,著意通過聯想的大量材料在大腦中迅速直觀的展開比較挑選,增強語言表現的準確性,穿插在節目中,作出提示、議論或總結,加強受眾對事物感受和認識,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果。聯想思維的想象比較,能迅速產生生動準確的思維語言,就主持人工作特性而言,又不失為主持人最佳的思維方式。
展開多面聯想
提升語言新穎度
以準確的語言刺激引起欲知感覺,獲得全新認識。這說明語言新穎是受眾心理的一種需求。新穎指語言的表現內涵獨具心裁、面貌一新。對于層出不窮的新事物,人的求知欲促使受眾總想探尋、體驗事物新在哪里?鮮在何處?初次感受最為敏感,新鮮的渴望鼓動人們以自己的情趣、意念、想象觸摸事物,盡情的感受事物。反之就會怠慢、消極、回避。心理學家認為,人具有感覺適應性,感覺受到外界事物單一重復刺激,就會逐漸削弱感覺,產生適應性。如同“入芬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感覺遲鈍,最終使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語言的新穎來自于多面性聯想。蘇東坡有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給我們一個獨辟蹊徑的啟示,通過單一事物不同點和面,引發相關的、多方面的聯想,可以發現未識事物或事物未識的某一面。比如針對社會上假貨問題,如何發掘未知一面,給人以新知,我們可以假貨問題為啟發點,從假貨影響消費者利益角度,聯想到消費者損失,聯想到消費者面對此事的心理和行為反應;從假貨對社會影響的角度,可以聯想到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其它企業利益,甚至聯想到影響改革開放的整個大局;從假貨對造假人本身影響的角度,就會聯想到造假人獲利的心態,社會壓力造成惶恐不安的心理,還可以聯想到造假人被繩之以法等等。通過以上聯想加以比較,這是橫比結果。縱比是在橫比某一點或面基礎上,深入引伸的聯想物與該點或面對照比較,使眼前的具體事與具有深遠意義的聯想背景相比較,提煉出人意料、非同凡響的新思想。多面聯想優勢,使主持人語言贏得了“無邊光景一時新”。
聯想認識過程,形象性、對比性、多面性,是受眾有效接受信息的重要因素。聯想形象需要以新鮮準確的語言表現使其更具感染力;聯想對比卻以形象感人語言使受眾準確領會;而多面聯想產生的語言新意,能符合受眾心理需求,這三者相互關聯,互為支撐。主持人把握聯想語言運行變化規律,是抓住受眾,使之樂于接受形象、準確語言,自覺感受客觀事物的前提條件。主持人發揮聯想優勢,受眾即可在富有感染力與創造力語言的空間自由翱翔。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