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大眾傳播媒介,已成為輿論形成中重要的一個平臺,尤其是網絡社區在輿論傳播中發揮的優勢和作用,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本文就網絡社區的含義進行分析、著重討論了網絡社區輿論的形成、傳播規律和傳播效果,以期更好地利用網絡社區這一平臺,為正確引導輿論、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更好的輿論環境。
【關鍵詞】網絡社區 輿論傳播 傳播規律 傳播效果
一、網絡社區的含義
1993年,美國學者霍華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在其著作《虛擬社區:電子疆域的家園》中首次提出“虛擬社區”這一概念,他認為,虛擬社區是指網絡中相當多的人展開長期的討論而出現的一種社會聚合,他們之間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 Feeling),并在電腦空間里形成了人際關系網絡。①
隨著對網絡社區的不斷發展及其學者更為細致深入地研究,關于網絡社區的定義,出現了多種說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彭蘭沿用瑞恩高德的思想,將網絡社區定義為網絡中具有一定穩定關系、互動頻繁并對個體產生持續影響的集合體;②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王歡把網絡社區界定為,由網上相鄰或相互關聯的若干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構成的網上網民共同體,是一群擁有特別興趣、喜好、經驗的人,或者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士,透過各種形式的電子郵件、新聞群組、聊天室或論壇等方式組成一個社區,讓參與該社區的會員彼此之間能借此進行溝通、交流、分享信息。③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總結出網絡社區的以下四點特質:
1、網絡社區成員的同質化:網絡社區的網民集中在一個圈子中,有著相似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以滿足自己感官、情感、精神上的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同一網絡平臺上,逐漸實現了網絡社區的“同質”圈。
2、時空的無限:網絡的天然屬性即賦予了網絡社區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制,網民只要擁有一臺接通網絡的電腦或者手機等設備,便可及時的在網絡社區中與其他網民互動。
3、交流渠道的多樣性:隨著網絡社區的發展,網民不僅可以通過文字進行交流,還可以通過創立自己的網絡空間發表日志、上傳照片等。
4、網絡社區管理的規范化:網絡社區與社會學中的社區一樣,要合理管理社區成員的準入、身份設定和退出。因此,必定要求有相應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規范網絡社區的建設與運行。
根據對網絡社區特質的分析,筆者將網絡社區定義為:人們為滿足自己某方面需求,通過網絡上各種形式的交流方式,即時即地在某一網絡平臺上與其他網民進行互動的社會關系的集合。
二、網絡社區輿論的形成
輿論即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是公眾團體在各種公共事務方面所表示的意見總和。網絡輿論就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公眾對現實社會及現象所表達和傳播意見的總和。
在社會大環境下,在網絡平臺上,當社會矛盾不能很快解決,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時,網民便圍繞這些問題發表各種意見,隨著討論的范圍不斷擴大和人數的不斷增多,關于這些問題的議論圈便自發形成。最后,通過意見領袖的引導,把局部意見聚合為社會知覺,網絡輿論便形成。
以“‘超女’王貝整形身亡”這一事件為例。2010年11月23日晚,有網友發帖稱2010年11月15日,超女王貝在武漢某整形醫院接受面部磨骨手術時出現意外身亡。隨后,大量媒體針對此事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報道,網友對此事的討論也異常激烈。
從網絡上眾多言論可以看出,雖然有不少網友對于王貝及其母親整容表示不屑,甚至批評,但大多數網友都對王貝的死表示了同情和惋惜,不少網友還在論壇上為王貝建立了紀念樓。同時,這一事件還引起了公眾和政府對整形業火爆情況的反思和擔憂。不能否認,在主流意見形成的過程中,意見領袖的作用不可小覷。在此次事件當中,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理智思考的人引導著社會輿論朝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引發人們對生命真諦的領悟、對社會現象的正確認識。
同時,因網絡社區有其特質,所以相較一般的網絡輿論,網絡社區輿論的形成也有其特殊性。具體體現在網絡社區輿論形成的基礎條件的優越性。
1、特定話題的關注度高。網絡社區的成員往往是基于相同的訴求才加入到同一團體,關注點往往比較一致。當某一意見提出,常常會引起成員的共同討論,這種討論相較于普通的網絡討論更有針對性。如南京長陽花園的一名熱心業主在南京最大的綜合型論壇“西祠胡同”上建立了社區的網絡討論版,業主們通過在論壇上發表自己的住房感受來達到相互溝通、獲取信息的效果,其討論的話題主要是關于物業公司和業委會的職責,以望能在小區安居樂業。
2、公眾意見的一致性強。所謂群體,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標和共同歸屬感、存在著互動關系的復數個人的集合體。④網絡社區是存在于互聯網中的虛擬群體的集合,它的成員組成實際上就是一個群體。在面對同一事件,社區網民往往會產生同一意見,表現出“去個體化”。在心理學中,“去個體化”指的是人在群體情境中,會失去自我覺知能力,從而導致個體失去自我和自我約束。⑤
三、網絡社區輿論的傳播規律
劉建明教授在其《輿論傳播》一書中總結了輿論傳播的四種規律:輿論傳播的漲縮律、輿論傳播的增長律、輿論傳播的波動律和輿論傳播的沖突律。輿論傳播的漲縮指輿論的激增與消失通過意見傳播空間的擴大與縮小表現出來;輿論的增長表現為輿論由弱勢到強勢的演變過程;輿論的波動表現為輿論傳播平緩與震蕩的交替過程,在時空延續中展示出連續高漲的狀態;輿論的沖突指輿論傳播的對抗形式。⑥網絡社區的輿論傳播規律也即如此。
根據網絡社區的特征與形成條件的優越性可知,在同一社區中,主體意識由于價值取向、審美旨趣、利益訴求的相似性和協同性,在具體一件事情上,社區成員較之雜亂無章的網絡平臺上的發言者更容易產生同樣的意見,因此形成輿論的時間會變得更短。當有一個能引起社區網民興趣的帖子在論壇上發布后,網民就會不斷跟帖和轉帖,引起強大的網上討論,并可能會被網站的管理者設為精品貼,帶來更多的關注,輿論的形成和整合時間也會縮短了。
相對來說,社區輿論的增長律較之沖突律更易體現出來,但并不表示沖突律不會出現。如上節中提到的南京長陽花園在南京最大的綜合型論壇“西祠胡同”上建立的社區中就曾出現網民對換物業公司這一態度的不同意見,對開發商的“討伐”變成了爭論、變成了業主斗業主,論壇里的言語不斷升級,網絡中的矛盾也逐漸尖銳,沖突也日益明顯。
四、網絡社區輿論的傳播效果
網絡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網絡的傳播效果也引起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1、正效果。網絡社區中的“意見領袖”往往是能針對社會輿論提出指導性見解,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他們雖不是大人物,也不集中于特定階層,但其社交范圍廣,擁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對大眾傳播的接觸頻率高、接觸量大。在社會分工細致化和媒介日益發達普及化的過程中,“意見領袖”有很大一部分是高素質的傳播者,在重大社會事件上,意見領袖往往能夠引導輿論,揚善棄惡。在今年“蒜你狠”“豆你玩”等蔬菜漲價的事件上,除了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穩定物價之外,網絡的意見領袖也起到了穩定民心和社會的重要作用。
隨著民主進程的加快,公眾開始意識到要利用網絡這一方便有效的媒介參與到公共事務當中。傳播媒體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共同準則的方向運行的一種社會行為即是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就是社會的一種民主形式。⑦
2、負效果。網絡社區網民數量眾多,因為網民的受教育背景不同、素質有差異,所以網民和信息的龐雜導致網絡的負效果也較為明顯。
“群體極化”這一概念由美國當代法哲學家、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凱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中正式提出,定義為: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⑧網絡社區的成員較為單一,表達的信念、態度和意見必然地有某些傾向,他們的想法在形式上更易變得極端。加之一部分網民自我封閉于特定的網站或特定的社區,“自主協同過濾”使得網民在這種狹隘的民意氛圍里只能聽到和看到相似的意見和言論,倘若“情緒極化”,言語失控,極有可能導致社會的不安定。
為了避免網絡社區里的某些言論混淆視聽,使偏離常規的行為得以規范,促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首先就要促進網絡的和諧。加強網民的素質建設、加大網絡立法與法律監管、加強“意見領袖”的網絡輿論引導確是不容置疑的方法,也是根本的方法。但網絡監管不等于限制言論自由,在民主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如何建立一個有序、合法、繁榮的網絡輿論環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貶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anding on the E-
lectronic Frontier》[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