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公共領域的擴張是個復雜的過程,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報紙媒體角度考察對社會公共領域的擴張,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報紙媒體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大公報》通過對閱報社、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天津普通體育社這三個社會團體活動的參與,對近代社會的民智啟蒙和救亡等時代主題的宣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關鍵詞】《大公報》 公共領域拓展 貢獻
《大公報》記錄了一個劇變中的中國,當時中國的各階層人士都在尋找不同的道路拯救國家。公共領域中各種社會團體表現得最為積極,他們急于以各種方式表達自我,牽引域外視聽,恪守或者改變傳統社會沿襲下來的觀念形態。《大公報》作為當時全國性的大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二者的聯合,為近代社會的啟蒙和救亡等時代主題做了極大的宣傳,推動了近代社會的進步。
一、公共領域的含義
近代對公共領域的界定,以哈貝馬斯的闡述最為充分。他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說:“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利機關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利機關展開討論。”①1964年,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中對公共領域再次做了界定: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是指我們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象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的市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就形成了公眾。那時,他們既不是作為商業或專業人士來處理私人行為,也不是作為合法團體接受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規章的約束。當他們在非強制的情況下處理普遍問題時,公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行動;這種行為具有這樣的保障,即他們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組合,可以自由的表達和公開他們的意見。”②
將公共領域這一定義運用到中國的語境中來就是國家和社會的交疊部分。中國的公共領域由國家主導,又有脫離國家的趨勢,這種趨勢從未超過國家所允許的限度,是國家的內部空間。③
二、近代中國公共領域團體
從報紙媒體這個角度考察近代中國社會的公共領域會發現,社會團體是最積極的。近代社會團體發端于戊戌時期的政治性學會。往VE6ss8oippnzod22nGEC+bcYZQ23oTjvEwDKpIwnVzg=后逐漸發展,既有商業會所又有富于政治、思想意味的社團。與《大公報》聯系甚為密切的三個社團分別是閱報社、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天津普通體育社。
閱報社是致力于開發民眾智識的“啟蒙”團體;天津基督教青年會是“宗教”團體;天津普通體育社是“尚武”團體。
三、《大公報》對近代公共領域的拓展
(一)《大公報》與閱報社
閱報社,就是聚集公眾閱報,宣傳新式報刊之地。近代中國變化激烈,民眾都希望了解時局動態,但報紙的讀者對象是那些能識字并且能買得起報紙的人。即使能買得起報紙,也只是局限于一兩種報紙,對于擴大消息范圍有很大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為普及報紙的讀者范圍,解決閱報的經費,宣傳時局思想,閱報社應運而生了。
《大公報》對閱報社的積極作用大概有三:一是發揮報紙媒體的導向功能,在報上以論說或者刊登來函等形式對閱報社存在的合理性反復強調和宣傳;二是積極且全面的報道各地閱報社成立的消息和具體發展情況,甚至刊印廣告;三是為各閱報社提供信息來源。④《大公報》報道了世界各地閱報社的成立狀況,刊登了閱報社內部的規章條例,即閱讀的守則。通過“來函”這一欄目刊登各地讀者關于閱報社的意見和建議,也登出閱報社在運行過程中的狀況。通過報紙的宣傳,其知識啟蒙、政教宣傳、風俗改良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功能能更好的為公眾所認識和了解,有利于閱報社這樣的社會團體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
《大公報》、閱報社和讀者、公眾之間的互動,使得近代中國社會的公共話語空間得以存在,并尋求一定的發展。
(二)《大公報》與基督教青年會
基督教青年會是由英國人于1844年創辦的一個以單純宗教活動為主的團體,會員主要是城市青年職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組織的壯大,基督教青年會擴展為以推進“德、智、體、群”四育為目標的社會團體。
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與《大公報》聯系較為密切。在《大公報》上,關于基督教青年會的文章,主要分布在“時事”、“廣告”、“來稿”、“論說”、“附件”等欄目中。“論說”、“附件”主要是刊登一些近代中外著名人物在基督教青年會所發表的演說。“廣告”和“來稿”中的文章是天津基督教青年會主動要求發表在《大公報》上的,屬于一種宣傳,反映其自身的想法和意愿。“時事”主要是報道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的一些活動。在《大公報》的支持和幫助下,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的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社團得以順利發展。
(三)《大公報》與天津普通體育社
天津普通體育社是在中國被戲謔為“東亞病夫”的情況下,由既是地方士紳又是地方官員的楊以德創辦的社會團體,以“招收本埠土著、并寄居之士農,工商及其子弟,練習體操,強健身體,振作尚武精神為宗旨”。該團體由一些地方士紳發起并資助,聘請有特長或專業人士執教,以增強國民體質,普及尚武精神,實踐強種保國。⑤
《大公報》對天津普通體育社的成立、章程、人員配備、入學考試等一系列內容做了詳細的宣傳報道,使天津體育社的精神風貌給民眾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且其積極尚武的精神也得到了比較充分的體現。天津普通體育社和《大公報》所共同搭建的公共領域,實際上就成為了一個廣大普通讀者和公眾“觀點的自由市場”。
四、《大公報》與近代公共領域的聯合對近代中國發展所做的貢獻
《大公報》與閱報社之間有著不謀而合的追求,就是開啟智識,普及智識,提高國民素質。從這個角度講,二者都是傳播智識的媒介,起到了擴展公共話語空間和筑構公共領域的作用。兩者相互依賴營造出一種游離于政權之外的輿論環境,組成了文化觀念上的對話場域。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利用報紙將新思想、新知識用最淺顯的語言向普通民眾宣傳,改變了他們的思想,成為他們生活中的指導、規范,提高了整體國民的素質,縮短了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之間的“鴻溝”。同時,中國的有志之士利用自己有限的話語權,通過多種傳播渠道采用多種方式,通過內部深刻反省來促進中國接受現代化的方案。
《大公報》的辦報理念與天津基督教青年會的精神有著許多共同點。“提倡德、智、體、群四育,培養健全人格,服務社會,造福人群”⑥是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奉行的宗旨,恰恰也符合《大公報》的辦報宗旨。
天津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各種活動被《大公報》稱之為“文明”的符號,通過他的宣傳,這些活動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為時尚和文明的標志。人們心向往之,養成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國民的生活素質。
《大公報》對天津普通體育社的宣傳使其在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其積極向上的尚武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天津普通體育社提倡民眾參加體育活動,解放身體。從身體史的角度講,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并不屬于個人,他具有多重意義,包括宗教、種族、國家、信仰等方面的涵義。尋求身體的解放,不僅具有行為的意義,更是對傳統習俗、觀念的改弦更張。⑦
通過與這三個社會團體的拓展聯合,《大公報》從啟智、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身體的解放等方面改變著近代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①[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②[德]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載于tur und k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