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其消息可靠性和政論的嚴肅性在中國具有極高的權威。本文對2000年—2010年《人民日報》國慶社論的發展軌跡做簡要的概括和梳理,希望能借助話語分析的方法,使黨報社論在保持嚴肅性的同時能“貼近時代、貼近讀者、貼近生活”,最大程度地提高可讀性,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新聞話語 《人民日報》 國慶社論 變遷
一
建國以來,《人民日報》每年在10月1日都會發表國慶社論(在文革等時期的少數年除外)。國慶社論的標題和關鍵詞都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多數年份的國慶社論都使用了極具特點的語言,借此可觀察中國發展和改革的軌跡。
在中國文化史里,“話語”(英語為Discourse)一直沒有很明確概念,也沒有太多學著注意到從“新聞話語”的角度去研究分析。直到荷蘭學者梵·迪克的著作《作為華語的新聞》在中國被翻譯出版后,才有更多的中國學者對“話語”產生興趣。話語分析的方法給社會科學的研究分析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也將新聞理論研究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話語”所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話語”是與語境或“語言使用環境”相關聯的語言活動,更簡單地說是一種“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活動”。①中國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改革和轉型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話語和話語方式正在不斷經歷重大的革新和變化。中國話語在繼承中國話語歷史的同時,也在吸收西方的話語和話語方式,話語和話語分析方法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
廣義的話語,有聲音和書寫的符號兩種形式,本文的研究對象正屬于后者,即“文本”。本文選定新世紀前十年的國慶社論為分析的文本,時間跨度為11年(為便于表達,概稱為十年),文本為11篇,十分有代表性和特殊意義。首先,這十年是跨入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人民日報》影響更大、風格更成熟;其次,近十年以來的國慶社論還未見有專門的研究和著作,因此研究更具有獨特意義;最后,新世紀前十年的結束,恰逢國家“十一五”規劃也勝利完成,《人民日報》對文化、經濟和社會所起的引導作用更加凸顯,對此十年的國慶社論進行總結與盤點勢在必行。
二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因此其社論所具有的權威性、指導性是其它黨報社論無可比擬的,而國慶社論更是首當其沖、意義非凡。
《人民日報》的社論大致可以分為,宣傳黨的思想路線的社論、配合重大新聞的社論和節慶社論等幾種,國慶社論正是屬于節慶社論?!疤岬焦潙c社論,人們往往會想到那些‘應景評論’。元旦社論總是辭舊迎新,‘三八’社論總是保護婦女,‘五一’社論總是勞動光榮,‘六一’社論總是祖國花朵,‘七一’社論總是偉大的黨,‘八一’社論總是鋼鐵長城,‘十一’社論總是巨大成就”。②在《人民日報》的不斷改革下,國慶社論形式和內容都取得了一些突破,這不僅歸功于其撰稿團隊有極高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和文化修養,更因為它能站在黨的高度和時代的高度,通過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來發出聲音、引導受眾、影響社會。
從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人民日報》國慶社論有以下特色:
1、從主題和內容來看,國慶社論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并對每年各個方面建設成就和取得的重大突破進行集中展示,著重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宣傳黨中央的重大決策和戰略方針。
2、從風格上來看,國慶社論以莊重大方、嚴謹樸實的“嚴肅性”為主調。深刻的分析總結和鮮活的語言使得“情在理中、理從論出”,既保證了國慶社論的嚴肅性,也讓國慶社論更具可讀性、更吸引讀者。
3、從作用上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慶社論注意緊扣時代脈搏、聯系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國家建設和社會和諧起了積極的宣傳和指導作用。
4、“經濟建設”是國慶社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每篇社論一般要占一半以上的篇幅,這也體現了國家發展的重心。國慶社論以節日為由頭,透露中央重大決策,傳達中央最新意圖,借以讓人們更加關心國事。
三
《人民日報》國慶社論規格高、影響大,在標題設計、篇幅控制、語言特色的表現上,國慶社論的話語建構功能都發揮了極高的水平?!霸捳Z之方式乃思維之方式,話語之建構乃精神之建構?!雹弁ㄟ^對國慶社論的細致分析,我們可以得知話語的建構性,既包括了建構“客體”,也包含了社會主體。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將用文本分析和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并結合當代中國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進行分析。
1、國慶社論標題分析
為了便于研究,我們首先列出1990年到2010年的國慶社論標題。之所以前十年的也一并列出,是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研究找出前后的聯系和變化。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近十年標題中選擇最多的動詞是“建設”,還用過“書寫”、“奮斗”等詞,但比較少有較明顯的重復。標題的語言選擇多數都是動態的,從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發現國慶社論特有的號召性。
國慶社論的副標題,除了2000年是“國慶獻詞”外,近十年的其他年份均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XX周年”,但在2009年是“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加上了“熱烈”二字顯示2009年國慶的與眾不同,強調了這一年特別的意義,運用得恰到好處。
有研究者在比較分析了《人民日報》1990年—2000年的國慶社論標題后,認為“單從標題看,人民日報的節慶社論難免有雷同模式化,用字和句式都差不多。比如,‘奮斗’用了5次,‘前進’4次,‘滿懷信心’3次,‘迎接’2次,‘開拓前進’2次,句式‘為……而奮斗’出現3次?!雹芸v觀近十年國慶社論標題,這一現象有了一些改觀。通過分析,我們也能發現國慶社論的標題并不刻意標新立異、追求轟動,但其語言卻用詞精準、句式簡練、大氣磅礴,起到了“居文之首,勾文之要”的作用。
2、國慶社論篇幅分析
2000年—2010年11篇國慶社論的字數平均為1543字(只計算漢字數)。比起新中國成立時期平均4146字和文革時期平均3935字,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國慶社論的篇幅算很少了。國慶社論的不斷“瘦身”,減少了很多理論的討論和官話、套話、空話,使社論的作用得以加強,也必然會得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3、國慶社論語言特色分析
國慶社論語言風格一般以莊重平實為主,“行文典雅、概括性強”,讀來讓人精神振奮。國慶社論的開頭多數是開門見山、直點主題,但也有像2008年《祖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和2004年《祝福你,偉大的祖國》等例外,社論開頭進行了一些描寫,以充分烘托出國慶舉國歡騰的氣氛。
總體來看,國慶社論能做到情理交融,振奮人心,“時而侃侃而談,就事論理,雄辯滔滔,智慧達觀,解釋惶惑;時而娓娓道來,寓情于理,平等交流,相扶相助殷殷相期;古今中外,信手拈來;引經據典,涉筆成趣……”⑤
有些詞匯過去幾個時期曾提及,如“資產階級”、“專政”、“繁榮”、“企圖”、“生氣勃勃”等一些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的詞匯,但最近十年卻再也沒有出現在國慶社論中。而“走向世界”、“發達國家”、“國際化”、“生態環境”、 “臺獨”等一系列新詞匯,卻開始出現在近10年的社論中。
四
媒體發展日新月異,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使得競爭更加殘酷?!度嗣袢請蟆飞缯摰母母镞M入新的階段,但社論的表現形式還是比較單一。在今天這樣一個“注意力經濟”時代,這些問題不解決,就足以使它在“眼球爭奪戰”中失去應有的競爭力,社論的轟動效應會漸趨弱化,讀者也會日益減少。⑥因此,社論改革還是任重道遠的。對近十年國慶社論的歷史發展軌跡做概括和梳理,就是希望能借助話語分析的方法找出今后黨報社論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黨報社論保持嚴肅性和高規格的同時樹立親切活潑的文風,最大程度地提高可讀性,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①施旭:《文化話語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②于寧、李德民:《怎樣寫新聞評論》[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
?、凼┬瘢骸懂敶袊捳Z研究》第一輯[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序二
④樊哲高,《1990-2000年<人民日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