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間,美國《時代》周刊上有關“中國時政新聞”的報道進行內容分析,梳理了涉華時政新聞報道的相關特征,并通過對典型議題的剖析,來分析其價值取向。研究發現,在全球金融風暴的大背景下,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時政新聞報道仍是批評、質疑等消極報道為主。最后,筆者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時代》周刊 涉華時政新聞報道 價值取向
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給全球經濟、政治、文化格局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此時,全世界的媒體更多地聚焦中國,關注并積極評價中國對危機的反應,期待著中國良好、穩健的經濟發展能夠“拯救”全世界。某種程度上講,此次金融風暴,也是中國進一步增進與西方各國間的理解與合作、傳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對自身的迅速崛起進行正面宣傳的一次難得機會。
一、研究問題
本文主要探討在全球金融風暴大背景下,美國主流媒體在涉華時政新聞報道中主要運用的傳播策略和價值取向及其變化,并揭示其“誤區”所在及其根源。具體的研究問題包括:全球金融風暴大背景下,美國主流媒體涉華時政新聞報道呈現哪些新的特點?其報道的價值取向是否發生演變?
二、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筆者使用Lexis-Nexis數據庫和《時代》周刊數據庫以“China Politics”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剔除與“中國政治新聞”主題不相關的報道后,對選出的81篇涉華時政新聞報道進行了分析,涉及報道的數量、體裁、稿件來源、報道主題、報道事件態度等多個變量。之后,筆者采用最新的統計軟件SPSS17.0來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發現
(一)《時代》周刊涉華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特點
1、從報道政治問題的議題上看,報道量最多的是臺灣、西藏或新疆問題
從報道政治問題的議題上看,報道關于臺灣、西藏和新疆問題的為39篇,約占樣本總數的32.2%。其次是報道關于中國人權等國內政治問題,及中國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報道的,分別為17篇(14%)和10篇(8.3%)。而報道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糾紛、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以及其他政治問題的,分別為5篇(4.1%)、7篇(5.8%)和1篇(0.8%)。
2、在新聞來源上,《時代》周刊較少采用新華社或其他中國媒體的信息
81篇報道中,最多的是來自三大社或其他美國媒體的報道,為40篇,占總體的49.4%;其次,《時代》周刊記者自己發掘新聞源的為28篇,占總體的34.6%;共有4篇報道的消息來自新華社或其他中國媒體,占4.9%;消息源為專欄作家或投稿來信,以及無法歸入上述分類的新聞報道,分別為5篇(6.2%)和4篇(4.9%)。相比之下,中國在報道的新聞源提供方面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這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角度和報道傾向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3、從報道傾向上看,持消極負面態度的報道仍占多數
在提及中國人權、新聞自由等國內政治問題,和臺灣、西藏或新疆問題時,持消極負面態度的報道較多,分別占到總數的70.6%和64.1%;而報道涉及中國與反對恐怖主義、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糾紛、中國在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客觀中立的報道比較多;而提及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除反恐)的7篇報道中,消極負面態度的達到5篇,約占報道總數的71.4%。
(二)從典型議題分析《時代》周刊涉華時政新聞報道價值取向
1、關于新疆“7·5”事件的報道
(1)報道數量及版面分布
在樣本選擇時間段內,涉及新疆問題的報道共17篇,占全部樣本的20.9%,且報道都是圍繞“7·5”事件來展開的。其中的14篇報道,均在7月5日到7月30日之間,報道時間相對集中、緊湊。從版面位置來看,報道集中在國際版(12篇)、政治版(3篇)和頭版(2篇)部分,這幾個版面相對而言比較重要,表明《時代》周刊對新疆問題高度關注。
(2)圖片的使用與新聞來源
共使用了16幅圖片。在新聞來源上,大部分報道來自《時代》周刊自己的記者發自新疆和北京的報道,其中還包括引用美聯社等“三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