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的美主要是通過文本來呈現,而新聞文本中的美主要是由敘事話語來表達。敘事話語可以細分為敘事時間、結構、修辭和情境等。因此,筆者通過對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時間設置、結構安排、修辭塑造以及情境構建等方面來解讀新聞的美。
【關鍵詞】新聞文本 敘事話語 新聞美學
在費斯克等編撰的《關鍵概念》中,文本“是指那種具有自身的物質形態,倚賴其發送者或接收者,因此由表達性符碼所組成的一則訊息”,是“意義生成與交換的核心”。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聞文本,指的就是用文字、聲音、圖像等符號所制成的具有意義、用于傳播的新聞作品。
在敘事學中,“敘述話語的分析主要是研究敘事文和故事之間的關系,敘事文和敘事行為之間的關系,以及故事與敘事行為之間的關系(當這個關系體現在敘述話語當中時)。”①而在本文中,我們就新聞文本敘事話語進行的分析將對象明確為敘事時間、結構、修辭和情境等。
一、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時間設置美
敘事話語的時間設置在新聞文本中主要體現為簡潔明了美。新聞文本客觀簡潔、樸實明凈的敘事方式在時間設置上主要體現為倒敘。倒敘在消息,尤其是動態消息中最為常見。這類消息總是要將新聞事件的結果第一時間傳遞出來,表現在形式上就是“三度反復”。
消息一般由標題、導語以及主體結尾三部分構成。標題第一次用一句話報告事實,概括了最重要的信息;導語第二次敘述事實,補充標題,對內容進行了擴展和補充;主體結尾是第三次敘述事實,完整了報道事實。“三度反復”看似是冗余信息,但是在消息寫作中,這樣的冗余又是必要的。費斯克在《關鍵概念》中對“冗余信息”的解釋是:“為了有助于精確編碼或加強社會聯系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而加進某個訊息或文本的可預計內容”、“冗余信息在傳播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積極的角色。”②這就說明,通過重復敘述增加信息的冗余度并控制好信息的冗余度是新聞敘事的重要藝術之一。
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時間設置美即體現在“三度反復”的必要冗余。一方面,倒金字塔結構不僅能讓沒有時間充分了解某個新聞事件的人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到基本信息,又能給想了解詳情的人以充足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這樣的“三度反復”也是一種宣傳攻勢,通過不間斷地重復可以加深讀者的刻板印象。
二、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結構安排美
關于敘事結構,學者董小英指出:“敘事結構主要是指文本內部的敘述方式安排,為文章結構。另一個是指互文性的文本間的文體方式的安排,為文本結構。她還將文章結構進一步細分為內結構和外結構。”③外結構指新聞文本所呈現的言語表達范式,體現為段落構成、段落銜接及語句銜接。內結構是新聞事實內部事件的組接形式。
從外結構看,新聞稿的層次力求分明、邏輯條理要求清晰。導語要做到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又必須能完整、清晰地概括大意。對文本主體部分各段內容的提煉也要頗具匠心,從而使文章視覺效果更好,且整體性更強。新聞文本做到了外結構美,不僅能夠讓讀者讀得省力、省心,而且讓記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也會一目了然、明朗清晰。總之,外結構的合理安排對文本的創作效率一定是事半功倍的;從內結構看,文本中新聞事實的內部事件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也就是說,新聞文本并不是對新聞事實的簡單羅列,而是遵循了文本敘事話語內結構的美的規律。
三、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修辭塑造美
新聞敘事的修辭不同于文學修辭,它主要歸結為“事”、“勢”、“理”,即新聞應該告之以事、服之以勢、曉之以理。
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修辭美則主要是新聞寫作必須以事實為依托,用事實說話,確保新聞文本的真實性。本文主要就新聞文本語言來講述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修辭構造美。
1、新聞文本語言內容的真實、客觀美
了解新聞語言的特點得從新聞的定義說起,陸定一給新聞下的定義是,“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客觀是新聞存在的前提。如果新聞語言不真實、不客觀,那么新聞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新聞合為時而作,而且此事是真實之事,因而,在敘事過程中,須時刻緊扣新聞的本質特征,力求客觀與公正。就新聞敘事學而言,新聞的真實性是指新聞敘事的真實性,即一件新聞作品應當真實地表述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④
在新聞文本的敘事話語中,要做到文本內容的真實、客觀美,記者就必須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多再現現場,而不是憑空假想;多采用白描,而非虛構、夸張。盡管我們的新聞語言出自有情感的人之手,不可避免地會有傾向性,但是一定要盡量忠于事實、無限地去靠近真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譽毀忠奸。”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恰當地運用好語言這個媒介來充分地讓受眾感受到新聞文本或說新聞作品中的美。
2、新聞文本語言形態的簡潔、明了美
新聞語言的“簡潔”是指在新聞報道中用簡潔的文字、精煉的句子,表達信息豐富的內容,做到言簡意賅;“明了”是指新聞報道的內容概述清晰、不含糊。
新聞的時新性要求新聞報道“迅速”、“及時”,那么新聞取得時效性的語言條件便是簡潔與明了。簡潔與明了的語言不僅能縮短報道時間、有效的節省報紙版面空間、廣播電視臺的播報時間,也節省了受眾閱讀與理解的時間,從而提高了每天的工作效率與發行受歡迎程度。我們在新聞寫作中常常用到的“倒金字塔”結構則是典型,尤其是在導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3、新聞文本語言價值的實用、通俗美
童兵先生在《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一書中主要把新聞傳播媒介的功能概括為兩點:一為傳遞新聞信息,二為反映輿論。事實上,新聞文本的功能也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從新聞傳播的過程來看,消息(在這主要指新聞作品)經由媒介從傳播者到達受傳者,最后的信宿是受眾。也就是說,新聞文本的最終收受者和消費者是廣大人民群眾。從這一層面來說,我們的媒介要生存,就必須符合廣大受眾的喜好。一方面,受眾是積極、主動、能動的主體,他們有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符合自己需求的媒介來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快餐經濟的時代,很少有人愿意去花太多的時間在信息的海洋中去發掘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所以,媒介要得以生存與發展不僅要保證信息的準確、即時,還要注意合大眾的“口味”,以使新聞作品更加實用、通俗。
四、新聞文本中敘事話語的情境構建美
在敘事學中,敘事情境是敘事者為了獲得某種閱讀反應而采取某種講述故事的方式創造出來的文本語境。新聞敘事話語主要由對敘事視角、素材的處理、敘事語言風格、敘事方式等因素來塑造情境美。
如前文所述,新聞敘事話語的修辭通過真實性來表達。這主要是從敘事方式的時間維度上來說的,即新聞文本通過時間順序記錄下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清楚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新聞敘事話語的情境構造則主要是通過空間維度來實現,即文本通過敘事話語對事實進行一些補充,使事件變得更加鮮活、更加立體。
新聞文本中展現的空間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體現:第一個是對語言的選擇。新聞事實的空間呈現并不能由事件本身去實現,它主要借助于記者對事實信息的描述、對詳略的選擇以及對詞匯的挑選來決定敘事中空間重現的效果;第二個是對時序的選擇。新聞文本在描述新聞事件時,作者采取的敘事方式將決定文本的空間維度。在敘事中,順敘、倒敘、插敘等記敘方式下塑造的空間效果是迥異的;第三個是結構視角的選擇。新聞文本中的結構視角會影響敘事中空間的構建,超越文本虛構空間的“彼在”與囿于文本虛構空間的“此在”會形成不同的關注點,兩者在敘述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但不同的聚焦會產生不同的空間效果。如倒金字塔結構與雙金字塔結構下的新聞文本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前者多呈現的是線性的,而后者偏向于面。⑤
結語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不僅有物質上的要求,更有對美的追求。我們的媒介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媒介自身也要尋找美的突破。在這個信息社會里,新聞文本是我們與整個世界溝通的一個介質:一方面,媒體工作者不斷創作新聞文本來反映客觀世界;另一方面,受眾又在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時了解客觀世界。而在新聞文本構建的這個介質層,話語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成為新聞文本“說話”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尋求新聞美可以從新聞文本的敘事話語中涉入。
參考文獻
①[法]杰拉爾·日奈特 著,楊志棠譯:《論敘事文話語——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189
②李彬:《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235
③董小英:《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275
④何純,《關于新聞敘事學研究的構想》[J].《新聞傳播》,2003(11)
⑤龍迪勇,《空間敘事學:敘事學研究的新領域》[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8
(作者: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