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陸良事件”為切入點,圍繞輿論概念,從專業視角對該事件進行探討,為當前媒體輿論引導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陸良事件” 輿論引導 熟人社會 媒介化
一、輿論形成規律探析
1、輿論的本體與特征
輿論是公眾對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混雜理智和非理智成份。①輿論的本體是意見。盧梭發現輿論的自恃性:輿論不受任何強力的壓制與束縛。③“一個意見只要是正確的,盡管一次再次甚至多次被壓熄下去,但在悠悠歲月的進程中一般總會不斷有人把它重新發現出來,知道某一次的重現恰直情況有利,幸得逃過迫害,直至它頭角嶄露,能夠抵制隨后再試圖壓制它的一切努力。”密爾也強調意見的這一特性。
2、輿論形成的一般規律
(1)國內外不同看法。國外的觀點,有柯雷德·金提出的四步驟:對某種事情產生不滿;產生共同需要;通過媒介的討論或爭論,作出決定。E·杰夫遜鮑爾的七階段論:許多分散個人開始關注同一個社會問題;一些組織或團體提出解決方案;出現對立意見,產生爭論;統一意見,尋求對立者的支持;輿論從討論或爭論中產生;政治機構采納輿論,采取解決措施;負責人采取行動,作出權威性決定。國內主要觀點——劉建明的四階段論:個人意見的多樣式和相互靠攏;無數意志的融合;輿論領袖的評價指導;獲得權威性。③
個人意見轉化為多數人的集合意識,主要借助“社會廣泛的討論”實現的。“抱有相同意向的個人開始在各種社會范圍和場合中聚合在一起,有意無意地和他人交換意見,求同排異,相互呼應,相互支持,輿論的各種要素開始形成。”④
在此認識基礎上,有學者提出輿論圈和輿論場,試圖更系統地研究輿論:
(2)輿論圈。輿論圈是指少至幾個人、多至十幾個人聚合在一起相互交談、并取得初步一致意見的社會小群體。輿論圈是自發形成的,若干人對議論的話題表現出共同的興趣,由于空間相鄰(鄰居、偶然的接觸、在同一個單位工作、同乘一輛汽車、火車等等)的因素使他們興致勃勃地一次或多次地湊在一起交談。⑤
輿論圈之所以不斷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一方面取決于輿論人交往范圍的擴大,另一方面還取決于輿論人社會角色的多面性。輿論人在其社會生活中往往充當幾個不同的角色,一個中年人在家庭里可能是父親,在工作崗位是科長,在街道是普通居民,在同學中是過去的老班長。這樣一個輿論人在不同輿論圈內都可能把個人知道的事件和意見向其他人轉達,同時不斷糾合新的輿論圈,使意見傳播的范圍不斷擴大,引起更多人的關心和討論,這就擴大了輿論進入社會討論的廣度和深度。⑥
(3)輿論場。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提出“兩個輿論場”:傳統媒體的官方輿論場和網絡輿論場。在官方輿論場中,“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媒介資源的控制者手中,政府控制“由誰說”和“說什么”。學者劉九洲認為目前情況是政府輿論場主控三個輿論場;媒體輿論場更多地傾向政府輿論場一極;民眾輿論場影響力相對較小。相對于整個社會的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