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托老爸,我才不想做酸奶
1998年的某個下午,哈姆迪?烏魯卡亞掐指一算,自己離開土耳其到美國學習經商,已有一年了,這天,他正在驅車到機場接父親。想到那個仍然整天跟酸奶和奶酪打交道的老農場主,烏魯卡亞不自覺地微笑起來。
坐在機場餐廳共進午餐,老人再一次向他抱怨起美國人的酸奶口味:“糟糕透了,你應該生產酸奶和奶酪給美國人嘗嘗,優質的酸奶、奶酪!”
“我家在土耳其就一直生產酸奶和奶酪,到美國來我還要做同樣的事情嗎?”烏魯卡亞一笑置之。
但這個主意卻得到了整個家族的贊同,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烏魯卡亞改變主意,和他的弟弟比拉爾開始考察美國市場。最終,他們決定在紐約州約翰斯敦建立一個工廠。
遺憾的是,就在1999年工廠即將建成時,烏魯卡亞的父母相繼去世,悲傷的兩兄弟將工廠建設擱置。
2002年,烏魯卡亞終于走出陰影,開始正式生產羊奶酪,并向紐約的特產商店供貨。他給自己坐落在約翰斯敦的工廠取名為幼發拉底河,因為那是他童年所熟悉的地方——烏魯卡亞來自土耳其東部,靠近幼發拉底河。
奶酪的銷售情況相當穩定,特產店里供不應求,時間順利地走到了2005年。機遇出現的時候,烏魯卡亞并沒有像很多勵志故事里寫的那樣做好了準備。
那天,30多歲的烏魯卡亞叼著香煙,在他的工廠辦公室翻閱一堆來信,他看到了一張明信片,上面有附近一家酸奶工廠正待出售的廣告。他瞥了一眼,便隨手扔進了垃圾桶。
但酸奶啊!對父親的回憶,以及少年時代在土耳其享用的那些酸奶占據了他的五感。烏魯卡亞把那張已經在垃圾桶里沾上了茶漬的明信片拾了起來,發現出售酸奶工廠的居然是卡夫——那可是一家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廠。
烏魯卡亞特意去看了看。抵達位于希南戈縣的工廠時,他看到有50名員工仍然堅守在他們的崗位上。這些人都快失業了,卻還在履行職責。烏魯卡亞覺得他們會是很棒的雇員。“我可以跟他們一起工作。”他對自己說。
參觀完這座8萬平方英尺的建筑后,烏魯卡亞決定順應命運:“顯然我注定了要在乳制品行業里發展我的職業生涯。”
幼發拉底河羊奶酪取得的認可也增添了烏魯卡亞生產酸奶的信心,“這兩個領域是我們的強項。”公司剛剛成立時,烏魯卡亞這樣說道,“我們希望把重點放在羊奶酪和酸奶的生產上。”
這家老廠的關閉本來是紐約州北部經濟衰退中一個悲劇代表,但烏魯卡亞接手后,短短4年就讓它煥發了新的活力,希南戈縣甚至成為了新興的酸奶之都,這都得益于喬班尼——美國目前最暢銷的希臘酸奶——來自烏魯卡亞生產的酸奶。
美國酸奶太無趣了!
美國人在5年前絕不會想到自己會被希臘酸奶征服。
“異國風味也罷,有益健康也罷,5年前沒人對它感興趣。”華盛頓特區的食品行業顧問邁克爾?珊索羅說,“可是現在,希臘酸奶卻無處不在。”
早在20世紀60年代,酸奶就開始在美國出現,可直到1993年達能在酸奶中增添加糖和水果,才讓酸奶逐漸普及起來——因為美國人熱愛甜食。
“在21世紀初,酸奶在美國并不受歡迎,不少乳品廠在東北相繼關閉。”在德威特經營奶牛合作社的韋翰說,“奶農不得不將牛奶運出去賣,成本太高了。”
由于酸奶滯銷現象嚴重,再加上這并非大多乳品企業的核心產品線,因此他們甚至沒有想過在該領域投入更多的研究和關注,而是單純地選擇了退出。包括食品巨頭卡夫也賣掉了旗下的酸奶品牌,以及位于希南戈縣的工廠——也就是烏魯卡亞買下的那座——作出戰略性調整,改為專注增長更快的食品,比如奧利奧餅干。
專注于酸奶的烏魯卡亞的機會來了。
雖然喬班尼的第一批貨在賣給長島的一家雜貨店后,幾個月里僅賣出了幾百磅(1磅≈0.45千克)——因為是新產品,希臘酸奶在超市還不受待見,水牛城的Tops超市,僅在天然食品分類下有極少量的希臘酸奶出售。
“美國的酸奶產品太無趣了。”烏魯卡亞說,“全部都含糖,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都這么干。”
喬班尼酸奶則與其不同:它用蒸發甘蔗汁的辦法來加甜酸奶,而非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美國人需要一款味道濃郁、偏酸的、有益健康的酸奶。”烏魯卡亞堅信自己的酸奶更優質——就像他父親說的那樣。
隨著市場趨勢的改變,肥胖和疾病的高發率讓消費者逐漸轉向健康飲食,喬班尼就在這時候通過各種連鎖店被捧到了人們眼前。
可以想象,那些急于減重卻又擔心損害健康的人們會有多么熱愛它。
“被賦予健康的涵義,就是它的王牌。”珊索羅說,“這是關鍵。”
希臘風和健康風興起的時候,喬班尼已經通過區域連鎖店覆蓋到了全美。
也許還有美國人在抗拒希臘風,但當他們看到喬班尼是在紐約本地生產而非進口時,也很快改變了主意—— 一名網友在喬班尼的網站“CHO狂熱粉絲”上留言說:我從來不喜歡所謂的希臘酸奶,但看到這是本地產的,肯定會試試。我支持紐約產品。
“喬班尼在東北的銷售業績令人難以置信。” Tops超市的乳品和冷凍食品經理蘇珊?道菲說:“所以這個不到兩歲的公司成為第一家在Tops乳品分類上架的希臘酸奶。”
如今,希臘酸奶占據了Tops超市酸奶類產品10%的份額。而喬班尼的銷量也變成了覆蓋全美五十個州的每周120萬磅。
而希臘酸奶的普及則帶動了部分美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改用酸奶代替谷物早餐。
酸奶不“簡單”
在烏魯卡亞看來,制造酸奶很簡單:將活性細菌株(優質菌種)加入牛奶,大約16小時后就得到酸奶了,唯一復雜的部分只是選擇正確的細菌,只要專注于此一選擇,便能做出最簡約但實用的酸奶。
簡約但實用,因此成為了喬班尼最大的賣點之一。
但要做到最好,實在是不“簡單”。在公司創始初期,烏魯卡亞就說:“我們不生產過多的產品,是為了讓我們用心把現有的做到最好,而不至于分心。”
正是因為其專注于特定領域的特性,使得喬班尼的增速快如閃電。2009年喬班尼在美國的業績翻了三番,達到1.96億美元。至今,不足4年,烏魯卡亞的企業資產已達7億美元。
然而美國酸奶市場的空間仍然巨大,食品巨頭的紛紛進軍,卡夫食品和通用磨坊等企業紛紛順應市場需求,推出了希臘風味產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狀下,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開始顯得尤其重要,而這種忠誠度,則建立在喬班尼能否提供“最好的產品”上。
喬班尼酸奶的成本大約是普通酸奶的兩倍:一杯6盎司(1盎司≈0.028千克)的希臘酸奶大約定價1.35美元,而一杯6盎司的標準美國酸奶則只需要約80美分。但烏魯卡亞堅持“提供最好的”。
喬班尼采用了希臘酸奶特有的“緊”特性,將液體乳清從原料奶中濾出,消除大部分的乳糖,再添加許多碳水化合物、鹽和酸,由此提煉出的酸奶味道更加濃郁,并且比普通酸奶擁有更高的蛋白質。同時,它像所有的酸奶那樣,擁有有助于消化系統健康的天然益生菌。
而喬班尼做得更好:絕無人工色素、香味添加劑和糖精,水果味的酸奶中會有實實在在的水果切片,“這能滿足那些對健康更加重視的消費者。”
同時,喬班尼也聰明地抓住了消費者。不只是依靠廣告,還依賴于口碑和新媒體,如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
在“CHO狂熱粉絲”的網站上你可以發現,超過15萬人點擊了“喜歡”按鈕,這些粉絲還在Facebook上傳了許多關于喬班尼酸奶的食譜和照片。
自2007年成立以來,喬班尼吸引了大批忠實粉絲。一個漢密爾頓學院的學生斯蒂芬?賴特,甚至騎了80公里路的自行車到南艾德默斯敦,“只是為了看看我最喜歡的酸奶是在哪里生產出來的。”
當然,烏魯卡亞也不是沒有遇到過麻煩。華盛頓的食品行業顧問珊索羅就曾警告說,喬班尼趕上了希臘酸奶的熱潮,但盲目擴張顯然是有風險的。烏魯卡亞很快遇到了煩心事:更新設備和奶源供應跟不上發展需求。
喬班尼的發展太快,以至于沒時間建新廠,他們只好把新式設備一一塞進位于希南戈縣南艾德默斯敦的老廠里。“可以提升兩倍速度以上的灌裝機5個月之內增加了3臺。”一位當地人說。而在工廠的馬路對面,去年冬天才建成的近15萬平方米的超現代倉庫,能夠容納240萬磅酸奶。成箱的酸奶成品在這里裝卸,拖車進進出出。
為喬班尼提供牛奶的紐約供應商戴瑞李說,“每三四個月他們就要更新一次5年需求預估。即使是最初,也是每月1000萬至2000萬磅牛奶的需求。”
顯然喬班尼也趕上了好時機,幾年前紐約乳品業的低迷給了他們足夠的乳源。
“我拒絕了所有向我收購喬班尼的人,我甚至學會了用很多種不同的語言說‘不’。”烏魯卡亞說,“我不是那種人,只用幾年時間創立個東西,然后賣掉它。”
他的堅持令喬班尼以及希臘酸奶蜚聲全美。2009年,烏魯卡亞被阿爾巴尼商業觀察評為“40歲以下的40位商界領袖”之一,以表彰他在酸奶界的巨大成功。2011年,福布斯為這位企業家冠以“酸奶界的史蒂夫?喬布斯”稱號,因為4年7個億,“連硅谷模式都難以企及。”福布斯前資深作家克斯里多夫?斯坦納這樣評價道。
據估計,到2011年底,喬班尼的銷售可能會增加一倍甚至兩倍。
同時,烏魯卡亞開始考慮國際擴張。喬班尼的高管看中了生產吉普斯蘭乳制奶油和酸奶的澳大利亞泡泡食品公司,《華爾街日報》報道,交易價格不會超過1億美元。
牧羊人的禮物
2010年,烏魯卡亞建立了慈善基金“牧羊人的禮物”,他將喬班尼全部利潤的10%用于幫助他人。
“牧羊人的禮物”最近的一項成績是建立喬班尼球場。本是應尤納迪拉谷青年棒球和壘球協會的請求,整修小學附近的球場,但烏魯卡亞決定要建造一座棒球傳奇人物湯米?瓊斯稱之為“夢想之地”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