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廟鄉是地處淮河中游的安徽省鳳臺縣的典型農業鄉鎮之一,長期以來,當地農民靠著傳統的一麥一稻種植模式,效益差、收入低。1958年出生的錢廟鄉張池村農民劉傳光,2004年在自家和親戚的共2公頃農田里搭了個簡易棚,夢想揚帆啟動“稻蝦共育”實驗。劉傳光歷時3年,終于摸索出一條“農田溝、壟、面相間,稻蝦共育,兼種蔬菜”的高產之路,試驗田667平方米(1畝)平均產龍蝦180公斤,水稻、小麥及其他經濟作物1412公斤,年平均667平方米產值8000元以上,667平方米平均收益達5000元以上。這組震撼的數字令全縣沸騰了!
2007年,他投資569萬元,在張池村以每年每667平方米1000元的租金從農民手中租賃33.33多公頃農田,對農田進行科學規劃開發,把土地撤小田并大田,集中規模經營,修整道路,配套水系,樹立標牌,疏通溝渠和地下自動排水通道,以0.67公頃(10畝)為一單元,按照20%、10%、70%的比例改造成“溝—埂—面”,改造后的埂坡面以種植毛豆、玉米、豆角、扁豆、小白菜等為主,一年三茬,堤壩部以種植耐旱作物西瓜、紅薯、辣椒、大蒜、黃心烏等為主。田地四周開挖兩米多寬、1米多深的回型溝,溝內按比例放養不同數量的龍蝦、鱖魚、白鰱,田面種植優質小麥和有機水稻。
為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作物抗病、抗蟲和抗旱澇能力,劉傳光將農經作物下腳料用來養豬,然后將豬的糞便集中放入沼氣池進行發酵,產生的沼氣作為生產生活燃料,沼液、沼渣進入農田和溝槽,用于肥田肥水。他把每年10月份到翌年6月份列為麥蝦共育期,這一時期最關鍵的是在秋季水稻收割后,將水稻秸稈粉碎到2厘米長增施秸稈腐熟劑后,犁入10多厘米深的地下還田漚作有機肥,此舉不僅防止了大量秸稈未經粉碎集中淺埋在田地表層使植株無法生根站立,而且避免了淺層返田產生大量硫化氫氣體毒殺植株,徹底將秸稈變廢為寶,真正解決了秸稈的出路問題。到麥子快成熟時的次年5月中下旬,從回型溝內起捕龍蝦對外銷售,667平方米平均售出龍蝦25公斤左右,剩余龍蝦苗按667平方米平均4000只左右的放養量儲備。經測算,“麥蝦共育”期間667平方米平均小麥產值達1100元以上,回型溝每667平方米水面培育的商品蝦、龍蝦種苗及其他水產品產值4000元左右。
立夏后生態園便進入黃金稻蝦生態共育期。6月份小麥收割秸稈還田后,將田四周筑起小埂,從沼氣池中收集的有機肥按每667平方米6000公斤撒入大田,然后犁耕深翻放水肥田。在6月中旬有機水稻栽插10天返青后,在田四周小埂每隔10米挖開通道,將回型溝繁育的龍蝦種苗按每667平方米4000只左右讓其自由進入稻田。為何精確到放養4000只蝦苗?這是劉傳光承擔的一項省級研究課題多年實驗得出的結論:少于4000只效益沒有最大化,多于4000只蝦子一般多毀秧苗。小龍蝦在水稻田里吃浮游生物有害小蟲和水草等,而且蝦在稻田中的活動和覓食,能疏松稻田的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助于稻田土壤中的有害、有毒氣體和土壤肥力釋放,成為稻田里的得力的“清道夫”。同時龍蝦將稻田中豐富的動植物及微生物轉化為自身生長的營養源,將糞便排到稻田中,培肥了稻田土質和水質。在7月份以后,即可用蝦籠“捕大留小”,適時上市。利用該模式平均每667平方米稻田銷售商品龍蝦100公斤以上,667平方米平均銷售產值3000元,667平方米產優質水稻500公斤,加工成有機稻米350公斤,667平方米平均銷售產值8000元以上,加上“麥蝦共育”合計每年667平方米綜合平均產值9300元左右,年利潤5200元。
2010年8月,劉傳光的73公頃試驗基地被認定為有機米生產基地,其中“華鳳綠園”牌稻蝦米被認證為有機食品。
(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西路8號安徽環保宣教中心 張應松 郵編:2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