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的歷史進程中,紅色新聞記者始終是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直接參與者,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獨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邁向繁榮與富強的最直接見證者和記錄者。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瞿秋白、鄒韜奮、范長江、鄧拓、穆青、范敬宜、郭超人……為了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為了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足跡遍及祖國千山萬水,傳播科學真理,弘揚民族精神,傳達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呼聲,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寫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篇章,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獻身于文明事業的紅色記者是社會公平、正義、良心的捍衛者。錄入本書的前輩新聞記者們“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毛澤東語),他們的生活和生命,“就是完全大公無我的對社會服務的精神組成的”(鄒韜奮語),為民族獨立、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為社會發展,奮斗不息,無怨無悔,把一生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他們的精神產生了傳之后世的巨大影響,不僅僅是我們新聞出版工作者永恒的寶貴財富,中青年記者學習的榜樣,而且也激勵著整個社會的創業精神和獻身精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出版工作。新聞出版業在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下,積極進取,銳意改革,實現了空前的大發展、大繁榮、大跨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新聞出版大國。新聞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目前,全國共出版報紙1939種,期刊9884種,新聞廣播電視300多家、新聞網站、手機新聞也在迅猛發展,新聞出版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其中6264家新聞單位有新聞記者22萬人——這是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隊伍,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隊伍。新時期的新聞記者們,繼承了前輩記者的精神品格,發揚了前輩記者的優良傳統,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到新聞事發地、災區、戰場、疫區……實地采訪,用一篇篇報道、一張張圖片、一組組鏡頭,生動書寫中華民族富起來、強起來的宏偉歷程,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祖國統一提供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輿論氛圍。他們是黨的“喉舌”,是人民的“耳目”,他們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關注民生,傳播文化,為群眾帶來新聞信息和精神食糧,在引領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溝通社情民意方面架起信息橋梁。
更為可喜的是,我國新聞記者,也站在國際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認識世界的信息紐帶。目前在境外運營的中國各種新聞出版機構已超過300多家。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新社以及很多地方媒體在境外都駐有記者。每一國際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都有中國新聞記者深入其中。他們關注世界發展,報道國際動態,以世界視野做新聞,為中國的新聞記者贏得了國際地位和國際聲望。他們傳播中國文化,傳播中國理念,讓中國的聲音更清晰地傳遞到世界民眾的耳中,有力地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前輩記者的經驗和我們的工作實踐表明,要做好新聞報道工作,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首先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定理想信念,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范長江同志說得好:“一個記者,如果能為一個偉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今天的新聞記者不再像邵飄萍、蕭楚女、惲代英、鄒韜奮等前輩那樣要經常面臨生死考驗,但是作為一個有良知的記者,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堅持準確、及時、全面、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也還是要有犧牲精神的。新時期的新聞記者更應該珍視國家和人民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