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一件艱巨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但是,真要我簡明曉暢地對其進行闡釋,卻不免有些艱難。直到我讀到《建黨》一書,追隨著作者質樸的筆觸和清晰的思路,仿若又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深切觸摸到我黨建立的那段艱辛而輝煌的歷史,記憶中的那些碎片自然而然地組合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圖景。
《建黨》一書對事件的介紹脈絡清晰,述事簡潔、嚴謹,遵循人們感知事物的一般規律,先對建黨的歷史背景進行深入透徹的介紹和分析,指出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衰敗落后和備受侵略與蹂躪的歷史,當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次次反抗都相繼失敗,各種驚心動魄的斗爭相繼畫上句號的時候,如何尋求新的道路,以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便成為了當時中國先進分子苦苦探尋的問題。
新文化運動在沉寂的中國大地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狂飆,而十月革命的炮聲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更加速了中華大地的覺醒。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利的消息猶如一根導火索,引致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并迅速形成全國大規模的罷工、罷課、罷市,彰顯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也標志著在中華大地建立一個由工人階級領導的政黨已經具備了現實的基礎。
在介紹完宏觀背景后,《建黨》又“花開多枝,各表一方”地散發開去,分上海、北京、長沙、武漢、廣州、濟南、旅歐和旅日等數處,分別介紹各地黨的早期組織的籌備和建立情況,進而水到渠成地指出:在全國組建一個全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已經具備了組織基礎和現實的可能。接著,“紅色使者銜命東來”,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共一大終于在白色恐怖中勝利召開。簡明扼要、提綱挈領的敘事方式,再加以細節化的描述和精當的分析和點評,《建黨》如是呈現給讀者一幕幕有如紀實電影般的、通俗易懂的畫面。
《建黨》對人物的介紹生動、精準而全面。寫李大釗時,直接引用魯迅對其的描繪:“誠實、謙和,不多說話。他的模樣是頗難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樸質,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這樣的商人,我在南邊沒有看見過,北京卻有的,是舊書店或箋紙店的掌柜。”這樣,一個個鮮活的、個性鮮明的人物便跨過時間的溝壑,躍然我們眼前。在建黨過程中,各色人等粉墨登場,他們中畢生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者有之,為人民解放而獻身者有之,中途脫黨者有之,背叛革命者有之,淪為漢奸者有之……他們的曲折經歷,盡顯了復雜離奇的社會變遷,折射出劇烈動蕩的時代特點,該書對他們迥異的人生進行了分析和探究,對他們為黨的建立所作的貢獻作了如實客觀的評價,旨在追尋他們的人生足跡和思想歷程,從中探求人生價值,尋覓歷史發展的規律,啟發和教育今人。
《建黨》語言生動精辟,裝幀精美考究,符合當下大眾的閱讀需求。《建黨》規避了一般黨史類讀物只注重史實的陳述和考究,語言枯燥、干澀,體例呆板的痼疾,力求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內涵豐富的圖片、精美考究的裝幀,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以為其呈上一頓學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對環境的細致描摹和對人物心理的深入刻畫,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使讀者更能深入其中。在裝幀設計上,《建黨》也力避一般學術讀物的嚴肅,焰火絢爛的帷幕、威武雄壯的天安門城樓、噴薄而出的紅日,既具有積極昂揚的象征意義,又引人遐想,讓人興趣盎然。
既有一般黨史類讀物的嚴謹性、權威性,卻又規避了一般黨史類讀物的艱澀和枯燥;既有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和生動性,卻又規避了文學作品慣用的虛構和夸張手法,《建黨》就是一本讓人如飲甘醇卻又絕對可以信賴有加的讀物,它是黨史類讀物通俗化的有益嘗試,是寫給非黨史人看的一本好的黨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