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林總總的出版物之中,期刊以其獨特的個性生存并發展著。人們的普遍看法是,它介于圖書與報紙之間——比圖書的出版周期短,比報紙的信息挖掘深。是否如此,乃屬公婆之見,并不影響期刊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但至少有一點比較容易形成共識,在出版領域中,它往往居風氣之先,距“時尚”較近。
回顧互聯網迅猛發展的這十幾年,新聞出版領域首先受到沖擊的并非期刊而是報紙。有些專家甚至曾經斷言,在21世紀頭十年的某一天,報紙將會徹底消失,為互聯網所取代。現如今已經悄然進入第二個十年,上述斷言顯然有些性急了。回過頭來看,為什么報紙會首當其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報紙的基本功能——新聞性與即時性;但為什么又沒有如期“消亡”,恐怕又得益于互聯網信息的先天不足——準確性與權威性。
在報紙的數字化浪潮之后,便是電子期刊的登堂入室,在并不太長的時間內,似乎獲得了比報紙更多的成功,目前已然形成若干頗具規模的期刊數據庫,將成千上萬的期刊加以數字化整合,通過搜索、挖掘、鏈接等新技術為各類用戶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服務。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中部分企業已經逐漸形成比較穩定的商業模式,前期投入開始獲得回報,正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相比之下,目前報紙還鮮有類似令人振奮的消息,使人們不由得琢磨,互聯網技術與期刊的契合度是否更高一些?
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應用,不斷給人們帶來陣陣驚喜與美妙體驗。毋庸諱言,我們的內容提供者對層出不窮新技術的吸收、領悟、消化和應用仍存有較大差距。數字報紙也好,電子期刊也罷,目前還基本徘徊于轉換了一種新的呈現方式的水平上,在理念、策劃、生產流程以及產品形態等諸多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成果。站在一個消費者的立場上,我們所期待的數字化新媒體,大約應該是可以在方寸之間,立體、動態、全方位地領略大千世界,使人類的所有感官能夠同時為高質量的信息所擁抱。即使這一目標暫時還難以企及,至少也應該成為我們出版人,尤其是期刊出版人孜孜不倦的崇高追求。
當然這一探索不免會遭遇無數困難,其過程也往往充滿痛苦與艱辛,但它帶來的成果,它的每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帶給消費者的將是無比的快樂。既然人們認為期刊與新技術的契合度甚至更高一些,那么期刊的創辦和經營者就理應當仁不讓,勇于做一個在“痛苦”的創新與創造過程中,為社會公眾不斷提供快樂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