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沒頭沒腦的題目,主要是不知道要寫CEO的特質,還是要成為CEO具備的條件,抑或是CEO的夢想,中外CEO的異同。
一個企業的CEO,在中國,我們習慣稱老總,應該是企業的領袖,是靈魂。有人說,領袖要具備兩項品質,一是有思想,二是有意志。毛澤東、列寧是二者兼備的,所以,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對國民黨而言,孫中山是有思想的,蔣介石是有意志的,但蔣介石沒有繼承孫中山的思想,所以他只能退到臺灣。作為一個企業的老總,也應該具備這兩個品質,思想和意志。縱觀中外,大凡成功的企業,一定有一個有思想有意志的企業家或企業家團隊。
因為工作關系,我與國內外的出版界老總接觸較多,他們各自不同的領軍方式,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和企業在出版這一共同的領域占據著自己獨特的地位,期間有競爭,有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合作中又競爭,從而實現業界的生態平衡。
老潘與我討論這個題目時,我還是企業的旁觀者,斗轉星移,寫下這個題目時,我已經從政府部門轉到企業,對企業的領導或領軍人物開始感同身受,與老潘共同寫這個話題就有了點平衡。
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企業的老總,應該有點實踐意義上的味道,雖然我進入企業的時間尚短,感受還不深刻,但比隔岸觀火要好很多。
在這里,我想說說對CEO的感想,或者理想中的CEO應該是怎樣的。
首先,要有思想,有對如何發展企業的戰略思想和理念。這事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還是很有難度。因為,思想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能讓人感覺得到。這需要老總的日常儲備,往大里說,要內知國情外知世界,往小里說,要內知本企情況外知行業情況。內知國情外知世界是要使企業站得高,企業的戰略要自覺地與國家與世界的走向保持一致。大型的國企尤其要如此。而內知本企情況外知行業情況,就是要在懂得如何在戰術上使企業在行業領先。須知,做事情和做成事情是有距離的,有了戰略構想,若無縝密的戰術支撐,戰略就只能是海市蜃樓,美輪美奐的幻影而已。
第二,要有意志,有一往無前的精神。企業的老總不乏真知灼見者,但往往停留在坐而論道,特別是在企業遇到困難時,更容易亂了陣腳,不能堅持。很多新興產業、創新產業,因為前人沒做過,很容易碰上前人不曾遇到困難,比如早些年的家用電器大戰,前些年的互聯網泡沫,比如現在的數字化產業。家電大戰留下了一些優質品牌,互聯網產業經過大浪淘沙,也留下了支柱企業,而今的數字化產業,國外已經分出勝負,而國內還處于戰國時代,尚不知鹿死誰手。漢王一季度的預虧已經使許多電紙書產品退出市場。退出是從此偃旗息鼓,還是要積蓄力量卷土重來不得而知。當然,挺住需要有資金的支持,但是,有錢并不是就能有一切,精神和意志此時就至關重要。
第三,企業的老總一定要有人格魅力。一個企業的領導人應該是員工崇拜的對象,至少應該受到員工喜歡和愛戴。比如微軟的比爾蓋茨,比如蘋果的喬布斯。中國的老總不缺權勢,也不缺金錢,至愛親朋也不少,圍著轉跟著跑的更多。但如何讓員工心甘情愿的跟你干,與你能同心同德,為企業的發展赴湯蹈火,是老總們應該下工夫的事。做老總的,是員工的領導,也是朋友,是家人,員工無論是遇到困難或是碰到喜事時,第一時間希望與老總分享。你能做這樣的老總,你的企業還有什么做不到呢?
我希望企業的老總們都能成為有思想有意志的領軍人物,也希望他們被屬下崇拜和愛戴,但現在據說企業不好做,企業的領導與員工經常會發生一些不愉快乃至糾紛,及至發生群體事件,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因此,從國家的層面講,企業的領導也是國家的穩定劑,他們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如果每一個企業都能以國家利益為第一利益,中國何愁不強盛。而中國的穩定和強盛,也將為世界的繁榮昌盛做出偉大貢獻。
我愿意做這樣的企業領導人,我愿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