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再重復。30年前民營書店向新華書店發動折扣戰;10年前,網絡書店向實體書店發動折扣戰;1年前,網絡書店之間又爆發了慘烈的折扣戰。每次折扣戰都對國內圖書市場秩序發生顛覆性的震動。
從2010年11月1日(這一天,京東商城正式進軍圖書B2C市場)以來,“圖書市場秩序”一時成為出版業的高頻詞。由此猛然想起,二三十年來,每當國內出版業有大的動作,這個詞就會高頻起來,幾乎已成定律。
在國內目前乃至將來的圖書界,秩序問題是一個真問題,與各方乃至國家民族的文化發展大業都休戚相關,值得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還專設一個“市場秩序司”,可見市場秩序問題(不僅是維護遵守秩序問題)有多么重要。本文不揣淺陋,先拋一引玉之磚。
一
關于“圖書市場秩序”,筆者寡陋,尚未到搜讀到權威的解釋。自2010年11月1日以來,業界人士講話、著文談及這一問題時,概念表述亦不統一,常見的有:“破壞了整個圖書市場的發展秩序”“維護整個出版產業的市場秩序”“破壞了圖書行業的價格秩序”“破壞了公平的競爭秩序”——以上散見于《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出版商務周報》等媒體以及網絡。 既然還沒有標準答案,不妨試著陳說一下?!皥D書市場秩序”可作如下理解:
“圖書市場”廣義地講,指整個圖書業,狹義地理解,指出版物銷售市場。無論廣義、狹義,都由以下四方組成:
生產者:出版社、出版商,生產商品即出版物;
銷售者:即批發商、零售商等出版物銷售環節;
消費者:個人讀者和種種團體、單位(如圖書館、資料室)購書者;
管理者:政府相關管理部門。
所謂“圖書市場秩序”,即指以上四方相互間認可的、遵守的行為方式、交往原則以及其反映的四方之間接受的利益格局。
市場秩序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變動不居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上述幾種要素往往只是對已經事實上形成的市場秩序作規范,加以肯定,發起秩序變動的往往是市場中那“看不見的手”。出版社、書店、讀者、政府四者,在以上市場秩序中,必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有些有明文規定,有些則沒有;有些規定不那么具體;甚至有些規定已經過時或者不盡合理。
圖書市場秩序的存在有兩種:自然狀態的存在或自覺狀態的存在;好的合理的存在或不合理的存在。我們認為,一種圖書市場秩序,如果對出版社、書店、讀者、政府都是有利的(至少總體上、全局上有利的)、對國家民族文化建設發展大業是有利的,那么這個圖書市場秩序就是好的、合理的。
基于以上理解,我們認為,如果有誰挑戰了現有的圖書市場秩序,最好先考察一下現有秩序的合理性、先考察一下挑戰者對其他市場主體的沖擊及其挑戰方式的是否“合法”,而最終,還是要讓市場結果來評判。
二
判斷、評價一定時空中的圖書市場秩序,至少可以有兩項標準:其一,這個秩序中的各主體是否在正常運作,遇到問題是否有正常途徑得以解決;其二,這個行業產生的成果是增值的、進步的還是退步的,對社會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率是提升的還是下降的。
我們認為,今日國內的圖書市場秩序,是穩中有變,變以圖進。政府對圖書市場秩序的控制是有力的、是促進了出版業健康發展的。簡單回顧一下這30年來出版業的發展歷程,有助于說明這一點,30年來出版業改革發展的歷史,同時也表現為圖書市場秩序不斷突破、不斷調整、與時俱進的歷史。
首先,出版方。挑戰、突破了圖書市場秩序的大事至少有:
1.對出版社出版范圍專業分工的突破與整頓。干出版的人都知道,任何出版社成立時,總署的批復上都明確規定了該社的專業出書范圍——哪些專業的書可以出,哪些專業的書不可以出。但事實上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絕大多數社便自行突破自己的專業出書范圍開始越界出書。有的還打打擦邊球,比如,某社分工只能出社科書,不能出原創文藝作品,但又想出小說,于是給小說冠上一個“××文學資料叢書”的名稱,也就算師出有名了。最亂的時候,出現過90%以上出版社扎堆出教輔(其中除了教育社、師大社等,都沒有資格出教輔)的奇景,連堂堂三聯書店都出教輔。最典型最有影響力的事件還是“王同億辭典”事件和“張悟本養生書”事件。對此,政府主管部門一方面繼續明確強調出版社出書范圍的專業分工,一方面默認事實上各社對出書專業分工的合理突破;同時加強對各社出書結構的檢查,對一些專業要求特別強的領域出臺專門政策,提高準入門檻,比如“辭書、地圖、中小學教科書等類別的圖書,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出版單位須按照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業務范圍出版?!保▍⒁?008年版《圖書出版管理規定》)2010年,又規定了醫學養生類圖書的準入條件。
我們認為,這樣的進程是合理的,政府的處置也是相當高明的。各社出書范圍限定太嚴,秩序便僵化了,事實上,各社突破本社出書范圍出了一大批原來應該由專業社出的好書;但有些社一味追求市場效果利潤收益,不顧自身編輯條件,勉強進入自己不懂的專業領域,導致一些有嚴重錯誤圖書的出版。所以,在出版專業分工這個問題上,有分工而又不僵死,特別專業設明確的準入條件,是目前較理想的圖書市場秩序。
2.從“合作出版”到“圖書工作室”、到合法的民營出版商。
“合作出版”是1980年代中期出現的一種出版形式,指供稿單位取得出版社的同意,使用該社書號出書,自己承擔編印發一條龍的成本投入和業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