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紅塵世間,總有些人,注定無緣相見,卻逃不開那一番相遇,杳杳地,隔了歲月風煙,仍然懷想他們的身影拂過怎樣的丹青水墨,留下來的故事足以讓人醉在沉默卻飽含訴說的畫間,或者連畫都不必有,早已無奈地湮失在了歷史深處,只是剩了一個傳說,甚至只是他們的名字,也已經感受到了那份詩意的擁有,宛然迎著彼時風日下,他們揮動畫筆時,衣袖帶起的風。
讀《國畫那些人》,亦如走過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旅途。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國畫是極其重要的一篇,懂不懂畫的人都喜歡看,文人墨客眼里的案頭山水地上文章,品其神味,總有無限深情美意在其中。市井百姓喜其形貌,也有自己耕勞過后的一番欣賞,畫以寄情,那情,卻是貼著朝代,襯著性格,系著萬般熱愛的。說是機緣巧合天分注定,但細讀來,總有那些注定無法錯過的際遇,奠定了他們君臨天下不俗不凡的風采。
看見一幅畫漫上喜悅只需要一眼,看懂一幅畫看到凝重就無法舍去畫家的平生,吳道子、王維、趙孟覜、米芾、唐寅、八大山人、石濤……太多太多的畫壇巨匠,每個人都是嵌在繪畫史上厚厚的書簡,璀璨如銀河里的星辰,勾勒出仰望時最動人的風景畫面。也許是高高在上太過于遙遠,遠到可想可敬不可親近,輕易無法夠得到,隔的不僅僅是塵屑。是誰臨壁畫飛天,“吳帶當風”成了久遠的神話,是誰鑄景在輞川,吟著王維詩里的山水,卻難見到他山水里的詩意氤氳。這些遺失了的珍寶想來讓人遺憾,可仍然是寶,連同這份遺憾一起,聚在喜愛國畫的人的心里,徘徊著,寫成一行行文字,抒一抒最真實的情緒。
一向不愛讀枯燥的歷史,因為相信,歷史非但不枯燥,相反精彩得比任何講述都生動,讓人恨不得能穿越,與那些人走過同一方山水,管他能不能相識,單這也已是福分。一說繪畫史,談到畫派、畫技、傳承、發(fā)展、影響等等,仍然會讓人覺得頭疼,太高深了不敢碰,但這本書,把畫家數(shù)得清晰通透,好像芳草潤澤間的路,走下去,可遇芬芳,可望景觀,而遙遠路邊相待的,卻分明成了凝神畫卷的故人。
作者漫筆輕談,拋開一切艱難晦澀,且以傳奇點綴其間,不用正襟危坐,只以最輕松的姿勢伴了茶來讀,微微苦意,淡淡清香,個中滋味,一觸,就有那么無端的親切。
按朝代分,按人物論,如經緯兩條線,沒有任何沖突不妥,細細密密就繪成了錦書,猶不盡言,最妙在那笑談,卻最是心里的感悟,頓時又有了立體感,重在有那慧心。
作者一描一繪一用心,把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情的畫家,從遙遠的云際,帶到了隔壁。“畫龍點睛”的故事不該只在教科書里,“一筆生萬物,萬物歸一筆”,也不該只在繪畫時才被想起。談起來古今結合,厚重處需反復思量,卻不會累,作者有舒緩和停頓,總在不遠處設一個亭臺可供休憩,且歇歇神,幾番回味,換成輕松的筆調讓人會心微笑,還有一絲豁然開朗,原來此意從未疏遠,君已洞悉分明,還有一二不可說,說不得,也是談來坦率,心里已有燈火。
那些人,或值清平世,或逢離亂,有承家學,有遺天分,作者落筆不動容,循著遺跡一路回去找原貌,可還是動了心,帶回來他們的疏疏清狂,蕭蕭癡癲,讀到心里,便有了不忍,每一朝代的傷痕和輝煌,都能在他們身上尋得見。
到底是男人胸懷,梳攏了他們可歌可泣可敬重的精彩,那些艱難也是寶貴的,那些細微處才是不經意間見精神的,作者一一握得住,貫穿得巧妙,化解得讓人放了心。盡管這本書涉及了太多畫家的生平史料、藝術成就,還有國畫的發(fā)展演變,但真的仍是一本可以隨時捧起來讀的心性文章。
關于那些畫,那些已經消失或在天涯各處的傳世名畫,總有一種撼,不能與之塵世相見,這份痛卻也成了一種情,駐扎在內心,自知無力也還要有的愛惜,在念這些名字的時候,已然有了微微深意。
如聞琴音,隔了瀟湘夜雨,也一樣情牽意惹。
讀此書,恰似君子之交,凈如水,香如蘭,久不能忘,可長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