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社科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加入某一個或多個大型期刊數據庫網站;二是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獨立建立自己的網站,或是和大型期刊網站合作建立具有自主版權的主頁。我們應鞏固完善現有的數字出版形式,積極探索新的數字出版形式,比如純網絡社科學術期刊。無論數字出版的形式怎樣變化,社科學術期刊只要堅持不斷滿足讀者和作者學術研究的需求,就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擔當起引導社會科學研究的使命。
[關鍵詞]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出版期刊數據庫純網絡期刊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如今出版的數字化趨勢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作為學術成果重要載體的社科學術期刊,如何面對數字出版這一趨勢,更好地承擔起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乃至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成為眾多社科學術期刊編輯工作者不容回避的一個問題。
一、目前我國社科學術
期刊數字出版的主要形式
“數字出版從廣義上說,只要是用二進制這種技術手段對出版的任何環節進行的操作,都是數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創作品的數字化、編輯加工的數字化、印刷復制的數字化、發行銷售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的數字化。數字出版在這里強調的不只是介質,還包括出版流程。”[1] 在此意義上,可以認為我國目前社科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 是加入某一個或多個大型期刊數據庫網站。由社科學術期刊提供內容,借助諸如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維普資訊網等大型期刊網站,將社科學術期刊(包括現刊和過刊)全部文章編入其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向讀者提供收費服務。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幾乎都已加入了這些網站。
二 是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獨立建立自己的網站,或是和大型期刊網站合作建立具有自主版權的主頁。網站內容主要是期刊介紹、編委會成員和編輯部簡介、投稿指南、近期刊物的目錄等。有些網站可以在線投稿,查詢到稿件的處理情況,隔一段時間會在網站上發布作者的用稿情況。一些辦得相對較好的社科學術期刊網站可以進行審稿人和編輯的網上辦公,在線訂閱紙質期刊,提供文章的檢索服務,可以查詢到現刊和過刊的全部內容,也可以下載到全文。
二、目前社科學術期刊
數字出版形式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實踐的深入,上述兩種數字出版形式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社科學術期刊加入數據庫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期刊數據庫的時滯問題。有學者對期刊的到館時間與權威性期刊網站最新一期進行比較,發現“萬方數字化期刊”的期平均時滯為2.9個月,“中國期刊網”為3.6個月,“維普全文數據庫”為4.1個月[2]。目前期刊數據庫存在時滯問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數據庫服務商需要對期刊社(編輯部)提供的原始數據進行加工而使得每期期刊全文上網都有一定的時間延遲;二是部分期刊為了不影響紙質期刊的發行,要求將期刊上網的時間比同期紙質期刊向后拖延。期刊通過加入數據庫的方式上網雖然節省了自建網站的成本,但時效性顯然受限。
其次,是期刊社提供的數據資源價格與價值不符。現在的社科學術期刊大多早已加入了一個或多個期刊數據庫,因此,和期刊數據庫打交道在所難免。與這樣的經營性機構合作,不研究、不懂得市場和對手以及游戲規則,肯定是要吃虧的。近些年來,社科學術期刊大多以每年幾百元或一兩千元的價格就把全年期刊的電子版權拱手相送,這其中還包括期刊數據庫應該付給作者的稿費和編輯的編校費。在網絡時代,數據是最可寶貴的資源,如此賤賣,完全背離了期刊的價值。
最后,是期刊數據庫的各入編期刊面臨著法律風險。各社科學術期刊在加入數據庫時,都簽約承擔了獲得原刊作者入編授權并支付相應稿費的義務。在我國,目前很少有期刊社與作者簽訂細致規范的版權協議,為實現自己對作品使用權的獲取,大多數期刊通常的做法是刊登版權聲明。通過刊登版權聲明的要約形式來獲取數字版權轉授權的做法,存在著法律風險:一是聲明是否是要約的質疑;二是要約雙方權責對等問題[3]。社科學術期刊雖然不以營利為目的,但以自身的版權和作者的著作權為核心的權利還是要維護的。
(二)社科學術期刊單位自辦網站(或網頁)存在的問題
現有的學術期刊網站(或網頁)格局雷同,與遭受眾多批評的“千刊一面”一樣,形成了“千網一面”的局面。由于很多期刊編輯部對網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加之缺乏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網上信息的管理與更新常常跟不上,技術設備得不到維護,也無力維持大的訪問量等。
三、社科學術期刊
數字出版形式的發展前景
(一)鞏固完善現有的數字出版形式
現存的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形式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在我國社科學術期刊向數字出版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應鞏固完善現有的數字出版形式。首先,對于數據庫的時滯,數據庫服務商可以進一步提高其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期刊社(編輯部)改變過去的期刊數字發行會影響紙質版發行的老觀念,重視期刊的數字發行,認清現階段數字發行增加,紙質版發行的縮減是趨勢。其次,加強社科學術期刊的聯合,利用聯合組織改變過去在與數據庫打交道過程中的弱勢地位,避免數據庫單方面掌握規則的制定,比如現有的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可以擔當此任。再次,期刊社(編輯部)提高自己的版權意識,與作者簽訂細致規范的版權協議。最后,政府支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社科學術期刊不適合市場運作,只能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由政府與相關科研機構買單,因此社科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需要政府的支持,提高他們對期刊數字出版重要性的認識,由各主辦單位向其政策傾斜,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二)拓展新的數字出版形式
無論是加入大型期刊數據庫網站還是主辦單位自建網站(或網頁),僅僅代表了社科期刊內容的數字化。獨立建網站的部分期刊主要是實現了在線投稿和遠程編審,提供作者服務功能以及編輯部與作者、審稿專家間交互的過程,這些都是期刊內容服務的智能化和多樣化,拓寬了面向讀者的服務。至于提供從投稿、審稿、編輯、出版到發行的全過程數字化的社科學術期刊,目前在國內還找不到。因此可以說,目前我國社科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發展的主要特征是期刊內容數字化而不是全流程的網絡出版。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明亮認為,數字出版轉型的目標有兩種,一是數字出版加按需印刷出版,一種是純數字出版。實現轉型的過渡形式是優先數字出版。2010年10月,清華大學中國知網在國內率先推出優先數字出版,期刊的優先數字出版是指期刊印刷版出版前,通過互聯網、手機等數字出版媒體,出版期刊印刷版已錄用定稿的稿件。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大大縮短了從成果形成到讀者獲取之間的時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期刊數據庫的時滯問題。但顯然,優先數字出版仍然是由中國知網發起,各期刊仍是被動接受的,沒有擺脫對數據庫的依賴,把印刷出版的內容提前進行數字出版,辦刊思維仍是印刷出版模式。
隨著人們對數字出版的不斷探索,純網絡期刊應運而生。純網絡期刊是指完全以數字化的形式組稿、審稿、制作、出版和發行的期刊,并以互聯網為唯一的傳播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連續出版且每期均附有編號或日期標志的連續性電子出版物[4]。純網絡期刊僅有E-ISSN號,沒有相應紙質印刷版或其他類型的電子版。純網絡期刊對傳統的出版觀念、辦刊方式等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它不再僅僅是紙質期刊的翻版,而是一種更高形式的數字出版。
盡管目前的純網絡期刊還存在權威性與聲譽不夠,內容良莠不齊等缺點,但國外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鑒。在國外,純網絡學術期刊按發表論文是否要經過學術評審和質量把關衡量,可區分為“個人自由進入”型和“專家評審準入”型兩大類。由于當前西方“個人自由進入”的網絡期刊放棄了行業專家評審這一學術期刊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論文質量良莠并存,這類學術期刊一般如同“學術論壇”或“學術沙龍”,學術影響力有限。從近年的實踐看,真正有生命力的是一些由專業學會或機構掌握,發表必須經過國際專家嚴格評價才能過關的網絡期刊。比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2005年創辦的純網絡學術期刊《東亞法律評論》(East Asia Law Review),該期刊每年要組織學術能力強大的編委會。編委會中一般設主編、管理編輯、執行編輯、文章編輯、研討會編輯、研究編輯、講演編輯、技術編輯、助理編輯若干名,每篇文章發表要經過嚴格的審稿程序,保證論文的高質量。目前,讀者可以在《東亞法律評論》網站主頁上檢索到2005年至2010年春季發表的全部學術論文,刊物連續編號,便于檢索[5]。我國現在還沒有這種純網絡社科學術期刊,但其他類型的學術期刊如科技類學術期刊有這種嘗試。相信在未來幾年,我國也會出現這種純網絡社科學術期刊。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和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未來還會出現怎樣的數字技術、怎樣的出版形式,現在我們還無法想象。無論社科學術期刊是通過紙質還是通過數字傳遞讀者需要的東西,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社科學術期刊只有滿足讀者和作者的需求,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擔當起引導社會科學研究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張立.數字出版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J].中國出版,2006,(12).
[2]湯菲.關于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朱鴻軍.破解期刊數字版權難題的“六請”[J].傳媒,2010,(8).
[4]馮陽飏.談純網絡期刊的質量評價[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0).
[5]馮珍珍.當代西方學術期刊的電子化趨勢及其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