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后,文字材料型選擇題呈現出非單一化傾向,對學生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升,所以探討答題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旨在引導學生做出理性分析,掌握基本思路,順利答題。
關鍵詞:新課;文字材料選擇題;答題技巧
新課程改革逐步推廣,相應的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也更多地傾向于以創設情境、引用新材料來考查學生在對教材知識的掌握基礎上,應用遷移技巧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選擇題這種題型上,以前考試多采用直問直答式,這種題型問題比較直觀,缺點明顯,那就是單純地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與新課改要求不相符合。因此近幾年命題專家更青睞通過變換設問角度,即采用文字材料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據統計,在2010年高考9套課改版歷史試卷和文綜試卷中,有110道選擇題,其中文字材料型(包括地圖和照片材料)為93道,約占85%;非選擇題的比例也大致相同。可見文字材料型題在高考中的分量會日益加重。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就是通過創設歷史新情境、引用歷史新材料來考查歷史概念、歷史事實、歷史結論、歷史階段特征等各種內容,而其實質則是考查學生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通過遷移應用來歸納、概括、比較、辨析,全面地認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由題干和備選項兩部分組成。題干就是用敘述句或疑問句等句式創設出解題材料、解題情境和思路。備選項是指與題干有直接關系的諸多備選答案選項,有正確項也有干擾項。正是由于選取了一些教材之外的文字材料(既有客觀的歷史資料,也有編創的資料)作為選擇題的一部分,同學們大多認為這類選擇題解答起來有一定難度。
縱觀近年來高考試卷,我們不難發現,文字材料型選擇題的材料來源主要有三大類型:第一類是正史典籍,主要從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言論、黨報黨刊雜志、重要銘文碑刻等文字材料中摘取的片段材料。第二類是文學作品,主要從詩歌、小說、戲曲、歌謠、楹聯、故事傳說等資料中選取的文字材料。第三類是考古發現,新考古發現的報告可以證明或者否定教材知識,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基于對材料來源的認識與鑒別,我認為能否認真審清題干與選項,是否真正理解是做好文字材料型選擇題的前提和關鍵,具體注意以下幾點:
一、讀懂題干材料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在題干中摘引的材料,與設問共同構成題目,這一材料對學生駕馭四個選項有極強的提示和限制作用。要重視對材料的解讀,明確其時限和范圍以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二、明確題干結構
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答題項、主干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干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
三、搞清時空范圍
根據限定語,特別是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間界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征,明確題目的時間和空間范圍。
四、推敲各備選項
對各備選項要仔細推敲。近年來,文字材料型選擇題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要認真分析,通過比較,掌握知識之間的區別,明確選項與題干的關系。
五、掌握基本的文言閱讀能力
文字材料多源于古籍,由于文言理解失誤而造成的錯誤很普遍,希望引起同學們的注意。
六、明確理論觀點
選擇題大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斗爭、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等觀點,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所以要求學生們對政治理論要明確。
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解題方法:
文字材料型選擇題的解答可以遵循材料解析題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在題干中提取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后的歷史真實,按照題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解答文字材料型選擇題一般分四步進行。
1.讀懂材料,抓住關鍵詞,弄清材料內容以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把握其本質含義和理論實質。
2.通過對引文的出處以及作者等其他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知識并對材料所反映的史實態度進行科學判斷。如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中國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史書作者把農民起義中的人物都稱為“賊”“匪”“寇”等。這時,我們要還原歷史事實,做出理性判斷。
3.結合所學知識以及相關理論與之掛鉤。在平時復習時要注意對教材中隱性知識的挖掘,提高知識遷移的能力,加強歷史理論的學習,并將史論結合,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方法,形成正確的歷史思辨能力。
4.搞清各備選項的內涵與題干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史實的備選項。有人提出逐項套入求證,也不失為一種方法。總之,讀懂材料是解答這種題型的關鍵。
作為一種常見的題型,文字材料型選擇題的解答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充實自己的知識,包括歷史的、政治的、地理的,也包括語文和其他知識。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并加以靈活運用,就可以順利地解答好這類選擇題。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