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破繭而出。回望整個2010年,可謂是創投業揚眉吐氣的一年。過去的10年來,創投業經歷了互聯網泡沫階段的瘋狂,到互聯網寒冬期數量驟減,時至今日,在創業板時代終于迎來再度繁榮。
在A股現有的160多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中,約七成的企業背后都能發現一家或多家創投機構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PE、VC機構投資的企業已達3500家,而且在分秒遞增中。目前全國創投基金規模已經達到數千億元,僅深圳地區就有近400家創投機構和近2000億元創業投資資本,深圳創投機構管理的人民幣基金規模,占全國總規模的三成以上。創投機構正逐漸成長為資本市場一股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十創投大佬坐擁211億市值
2010年是創投機構第一次大規模分享到資本市場盛宴的一年,全部創投公司在中小板和創業板項目上的總投資回報高達687.5億元。根據“中國本土PE成功上市排行金榜”統計,2010年中國本土PE公司中,前十大創投公司上市市值高達211.01億元,其中深創投上市市值63.9億元蟬聯最牛本土PE;低調的上海永宣創業緊隨其后,成功上市市值為50.66億元,二者的份額占據前十大的半壁江山。
雄踞榜首的深創投超群的資本實力和強大的股東背景令其他的創投公司望塵莫及。25億元的注冊資本,高達118.8億元的管理規模,背靠大東家深圳國資委,造就了中國資本規模最大、投資能力最強的本土創業投資機構。目前深創投上市了70多家企業,其中37家企業是中小板上市公司。2010年深創投總體投資項目達到69個,上市的企業達24家。正是這24個項目,成就了深創投63.9億元的上市市值。深創投在業內被認為是“最實在、最穩健”,其最常用作戰方式是強強聯合,抱團集體作戰。深創投與同創偉業、達晨創投、國發創投、中科招商等都有合作投資。

上海永宣創業是2010年橫空出世的一匹黑馬,當年成功將7家公司送上市,分別是西部牧業、鄭煤機、漢王科技、歐比特、大全新能源、碧生源和金風科技,投資數量僅在榜單上排第5位,但上市市值卻高達50.66億元,憑此擊敗江湖眾大佬們,躋身榜眼。
探花郎達晨創投同樣碩果累累,上市市值達18.41億元。達晨系旗下有三駕馬車,分別是深圳市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達晨財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達晨財智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2010年達晨創投投資了11家上市公司,項目數量僅次于深創投。其中達晨創投旗下兩家PE投資網宿科技總金額超過3000萬元,分別獲得了5.54和3.38倍的回報。在首批創業板公司中,達晨創投還投資于愛爾眼科800萬元,投資于億緯鋰能500萬元,投資周期已有3年零3個月,收益率分別為26.24倍、16倍,收益率屬中上游。

根據清科集團研究中心最新數據統計,2010年上市的491家公司中,220家具有PE/VC背景,占比44.8%,涉及國內外投資機構269家。其中,內地共有149家PE/VC支持的公司上市,占PE/VC機構支持的上市總數的67.4%,僅中小板和創業板,PE/VC們投資回報就達到687.5億元,平均回報為12.1倍。根據這一結論,我們不妨做個估算,十大創投機構坐擁211億上市市值,他們的投資成本約在20億左右,就算保守估計是30億元,至少也有高達180億元的浮盈,真可謂是創富神話。
難以抗拒的套現誘惑
有人說過:“創業板應該成為一個讓匆忙套現者后悔的地方,而不是大家賺一把就跑的游擊市場。”然而,對于創投機構這類原始股東,面對當前股價與初始投資之間高達十幾倍的差價,套現的誘惑顯然是難以抗拒的。在創業板解禁之后,創投股東紛紛上演瘋狂“套現門”,成為減持套現的主力軍。
據統計,在2010年11月1日解禁的27家創業板公司中,有22家公司上市前有創投參與其中,涉及創投公司達到49家,只有樂普醫療、華測檢測、硅寶科技、寶德股份、華星創業和華誼兄弟例外。其中,除網宿科技云集8家創投之外,金亞科技、銀江股份別也有7家和5家創投駐扎其中;機器人、大禹節水和新寧物流也有3家入駐。
江蘇高達創投在2005年就開始分3次連續收購了安科生物的股份,在連續3次收購后,江蘇高達的持股數達到了243萬股,而成本僅為404.45萬元。上市后至今,江蘇高達的持股數量達到437.4萬股,截至11月1日,安科生物的股價為23.64元,據此計算,江蘇高達的市值達1.034億元,其收益率高達25.6倍,位居49家創投之首。
網宿科技(300017)最初一筆創投是2007年7月由深創投主投,達晨創投跟投;第二筆則是2008年11月由達晨創投牽頭,聯合北京德誠盛景、深圳創東方等機構;浙江聯盛創業則于2009年4月投資,加上關聯企業,共有8家PE/VC企業現身網宿科技。按照發行后的股本計算,深創投系兩家公司占股5.094%,達晨系兩家VC占股5.688%,另外4家創投分別是浙江聯盛創投占股2.205%、北京德誠盛景占股1.724%、深圳創東方占股1.433%、深圳康沃資本占股0.761%。
2009年10月30日,網宿科技成為第一批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的佼佼者。然而,就在上市4個月之后,其總經理彭清即掛靴而去,創下創業板“高管最快離職”的紀錄,并將創業板高管辭職套現的話題推向高潮。此外,網宿科技在上市后搖身一變,成為業績“變臉”最快的公司。招股說明書顯示,網宿科技2007年、2008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63.04%、43.74%。而公司2009年年報顯示,實現主營業務利潤3262.33萬元,同比下降4.79%。2010年,公司半年報和三季報的凈利潤分別同比減少29.98%和29.92%。網宿科技暴露的種種問題引發了業內的一連串質疑,甚至有人下了“創業板第一家退市公司”的結論。
而在2010年11月1日網宿科技解禁之后,深創投、深圳創新資本和達晨創投在數天內就分別減持了11.1萬股、10.5萬股和153萬股。若按17.45元的股價計算,達晨創投在本次首輪解禁中套現達2670萬元。
雖然目前尚無準確統計2010年11月1日以來創業板股東套現的資金總額,但從深交所公開信息來看,11月初的幾個交易日是解禁以來創投機構減持最為密集的套現時間。據平安證券統計,11月1-5日,共有12家創業板公司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股票,減持市值達到10.56億元。而整個11月,創業板解禁的股份市值達到360億元。
是否應套上緊箍咒
一位資深PE業內人士曾感慨,PE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一等PE幫助公司制定發展策略,全權負責資本運作;九等PE只是突擊入股,高價套現,甚至違規代持。
據統計,在解禁的27家公司中,在2008年10月之后突擊入股擬上市公司的創投機構共有15家之多。至于火線入股目的何在,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事實上,部分創投在創業板公司上市前夜“突擊入股”,通常一年的解禁期過后就會獲得數十倍的投資回報,此舉和高管辭職套現一樣深受投資者詬病。不過,目前對創投機構的減持行為并沒有加以限制,在此前的創業板離職高管持股加鎖新政中也沒有涉及創投機構。
據悉,在創業板開板前,基于鼓勵和培育本土PE的初衷,證監會在審核突擊入股時放寬了有關限制。但隨著市場不斷發展,日前有市場傳聞稱證監會在新的內部規定上要求延長“突擊入股”的鎖定期,招股說明書刊登前1年內入股的,鎖定期從之前的1年延長至3年。最后雖然被監管層否認,但審視創業板開板一年來的政策變化不難發現,監管部門對“突擊入股”的監管正由松趨緊。
就在內地證監會是否將創業板“突擊入股”鎖定期延長至三年的討論成為輿論焦點時,港交所發布指引要求公司提交上市申請表格前28天、或正式上市前180天內,不得引投資者入股。兩地市場在監管思路上的同步,折射出“突擊入股”問題已成公共監管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