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寫了《“一月效應”還靈驗嗎》之后,意猶未盡,專此再續前篇。
前文提到,國外曾有一項統計數據:三十六年中有三十一年一月份的升跌與全年表現呈正相關,準確率高達86%。這個結果與近20年(1991-2010年)的中國股市的同一統計數據是頗為接近的——除1996年、1998年、1999年與2004年A股全年的走勢與一月升跌相悖外,其余十六年一月的走勢都為該年的走勢作出正確的指示,準確率達80%。由是觀之,“一月效應”堪稱大概率事件。
既然如此,如何盡早地對一月份的走勢作出準確的預判,捕捉先機就顯得相當重要了。首先要求我們的是盡可能做到對于宏觀經濟與股市有一個明晰的定位,即:宏觀經濟處于周期運行的哪一個階段?股市是處于牛市還是熊市?抑或進入牛熊過渡的轉折期!雖然實踐表明股市走勢與宏觀經濟運行經常呈不同步甚至南轅北轍,但對于經濟前景有一個大概的評估還是必要的,盡管它往往難以構成判斷走勢的依據。相對來說,股指在臨近上年度末乃至整個第四季度的走勢對于一月份走勢的影響更要大得多。簡言之,如果之前曾經較長時間上升(下跌)且升(跌)得較多,則一月份的走勢呈反向概率甚大。又假如之前一直在調整,則一月份將作出選擇、趨于明朗。
不過說到底,無論是對于經濟還是對于股市的認識都屬于個人的判斷,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因而難免出錯。那么有沒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把握好一月份的股市去向呢?
我們知道:股市(價)升跌的實質,是資金的運動。一月份的走勢之所以對于全年走勢有較大的影響,是因為它是一個承先啟后的特殊月份,是資金流入或者流出最為集中的時段。一般來說,在經過上一年度的鏖戰后,多空角逐已大致取得了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已通過年終的收官之戰定格于以收盤指數為標志的一個狹小區域,它意味著多空兩大陣營所代表的存量資金力量對比在本年度的最終戰果。要打破這個平衡,唯有或依賴引入新增資金加盟做多,或由于多頭發生分化自亂陣腳翻空,從而使多空的天秤在年初的開局中就出現偏向某一方的傾斜,進而影響到后市直至全年的走勢。
多頭陣營能否得到成規模的增量資金的支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時的資金環境。在我國,一般一月份的信貸投放通常占全年各月的大頭,會達到全年的1/5~1/8左右,占一季度額度的一半上下。換言之,是全年流動性最為寬松的時段,也是全年資金流入股市的高峰期。根據經驗,這個高峰期往往會延續到春節前后甚至更長。如果這段期間內新增信貸數量可觀,意味資金面供應比較充足,可能流入股市的資金自然會比較多,對股市顯然有利。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來觀察當時的流動性狀況,通過銀行間回購利率的走向來判斷其時資金的松緊;其中21天及一個月的期限品種因其時限較長,且具有直接反映春節前后資金需求的特點,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這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不能簡單地在資金面寬松與股市走好之間劃上等號,雖然兩者之間關系密切且大多時候呈正相關。資金供應充足,未必就代表資金愿意進入股市,可能有風險相對較低而回報更高的項目吸引了它們,從而出現象去年一樣盡管流動性始終不成問題,而股指屢攻屢退總是難越前高雷池半步的景象。故此,倘若一方面流動性比較充足、另一方面資金不但沒有實現凈流入反呈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展示的一月走勢,特別應引起我們的警覺。
以上我們對“一月效應”的前因后果進行了粗略的探討,對其可操作性亦給予了較為肯定的評價。誠然,正如哲人所云:真理只要往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便會變成謬誤。世界上沒有什么事物是絕對的。“一月效應”當然也不應成為萬古不變的教條。2004年1月升6.26%,年線卻跌15.4%;1996年一月跌3.23%,年線卻升65.14%,教訓都是同樣沉重。究其因似乎與其時(1月)處于長期調整的末段有關。但不管怎樣,它提醒了我們:將股市的運行規律模式化永遠是投資者的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