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經濟一直高速增長,國家統計局本周四剛公布去年GDP增幅是高過前年的。在如此強大因素的支撐下,A股怎么可能會是熊市?沒有想到的是,目前A股的凄慘和低迷堪比熊市。全球經濟增長最好的中國,其A股比金融危機國家的股市表現還要差,卻與那些主權債務危機中的歐洲小國的凄慘股市不相上下。之所以A股不牛反而熊,就是因為股市“經濟晴雨表”的功能并不突出。
股市是“經濟晴雨表”之說產自美國,當年由漢密爾頓等人提出,此翁對該觀點有洋洋灑灑的專著。在華爾街,的確有包括股市在內的金融部門的動向與數據,是實體經濟的“先行”指標這一說,也被人俗稱為股市的“經濟晴雨表”功能。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既然金融部門的動向與指標是“先行”的,那么實體經濟理所當然的就是金融部門的“后行”指標了。
問題就在于,該功能在華爾街管用,就必定可以“洋為中用”嗎?它是否也適合于中國的國情呢?這恐怕只是一廂情愿的單相思。好像迄今為止也未有看到有令人信服的研究和例證。內地某些人死死盯住實體經濟這個“后行”指標,并只是簡單依靠其來指導在股市等“先行”指標領域的投資操作,難免會出現“有沒有搞錯”的笑話。
最近10年中,在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增長態勢與A股走勢的實證研究發現,后者明顯不具有“經濟晴雨表”的功能與作用。從2003至2006年,中國的實體經濟高速發展,GDP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作為“先行”指標的上證指數,在2003至2005年的3年間,則是從1347點一路跌倒998點。這其間,“后行”指標GDP連續高速增長了四年,而“先行”指標卻連續下跌了三年。
再來看最近幾年,滬指從2007年10月中旬見到6124點歷史高位迄今的三年多以來,市場一直處在長期的熊市調整中。而國內GDP的增長從2007至2010年分別為11.9%、9.6%、9.1%和10.3%(前三年為最后修正數據)。這四年的GDP數據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1、實體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滬指卻像王小二過年;2、這4年股市的走勢完全沒有、也不能反映GDP的增長走勢;3、GDP增幅的波動完全沒有A股來得那么劇烈與動蕩。
最近10年中的7年數據,已經顯示至少在中國、至少在最近的10年,A股還不具備“經濟晴雨表”的功能。
在中國特有的國情之下,A股應該是政策的“晴雨表”,尤其是宏觀調控、貨幣以及股市監管政策的“晴雨表”。說到股市的發展與監管,這又與其濃重而典型的“政策市”氛圍有關。政策之于中國股市,原本早就是一個老掉牙的陳舊話題,但它卻又總是伴隨著股市的漲跌起落、而不斷演繹出別樣的新意思。
中國股市由于先天的不足與后天的發育不良,它從來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政策市”,一個完全由政策主導及呵護之下的“襁褓”市場。正因為它是由政策主導的,所以在其發展與運作的方方面面,都帶有明顯的政策主導、或稱政策干預的痕跡,尤其是在股市每一次的大底或者大頂的波動軌跡。既然股市一直在政策的主導之下運行與發展。那么,反映、體現、或折射政策的影響與作用,就應該再正常不過。
A股又是一個資金市、一個投機市和操縱市。在近幾年,A股的價值通常不由市場本身的因素和上市公司的業績因素決定,而是由央行的“流動性”決定。在日常的波動和中長期趨勢中,更多的是反映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刺激與收縮。
簡言之,中國股市的興衰發展,系于政策,而絕非取決于市場本身或其他什么因素。A股歷史上每一次中級以上級別的反彈和中長期趨勢,政策都是其決定者與最后的終結者,20年來不曾有些許改變。包括2008年四季度刺激政策的出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政策的出臺、調結構、淘汰過剩產能、節能減排降耗、樓市嚴厲調控、以及貨幣政策從“極度寬松”轉變為“穩健”的過程中,A股每一輪暴漲、暴跌所付出的代價等。從這個意義來講,A股應該是政策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