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在2010年發了331家新股,“圈”了3000億,平均發行市盈率60倍左右,最高的甚至到了150倍。果然,2011一開年,新股“破發潮”接踵而至。按照一般股市“賭場論”或者“失敗論”者的思路:莫說這些股票按照市盈率水平的回報遠遠跑不贏通脹,就連靠打新賺價差都有了風險——由此得出股市不值得投資的結論。而我看這樣說是不對的。
討論這個投資回報的價值,首先應該摒棄上述那種靜態的、平均主義的想法。首先,中小企業的股票大量的、且明顯偏向某些行業發行,就是高層政府引導未來社會資源配置傾斜的一個方向和路徑。中小板這么多年出來一個蘇寧,在“失敗論”看來,其他大多數中小板股票對比之下的平庸就表明失??;而從資源配置角度,一個蘇寧足以表明這幾年來對這一塊商業領域的價值引導——不妨回顧一下蘇寧崛起的這幾年,國內家電領域流通格局發生的根本性變化,從這一點來說,中小板是成功的。同樣的例子還有房地產領域的萬科等等。對于國家和社會經濟來說,發幾百只股票,只要能出現1、2家這種能夠代表和引導社會經濟資源的核心——資本——向需要投入的產業迅速匯聚,達成了效果,那這個股市從發展經濟的角度就成功了。研究納斯達克與微軟的關系,也是這樣。其次,算資金回報率的話,如果在早幾年就持有的是萬科、蘇寧這樣的股票,那算上復權后的復合收益率,可以打敗同期任何類型的投資了。當然,你會說這種百里挑一的做法跟賭博何異?畢竟普通人跟巴菲特差太遠。其實并不是這樣。股市有相比其他投資渠道的好處,拿這兩年作為投資“典范”的樓市作為對比:
第一,“門檻”,很低,看現在的股東賬戶數就知道;而樓市呢?常常是2代6個人的過去和未來的幾乎所有財務盈余了。
第二,“重置成本”,比較低,只要不是喪心病狂的在牛市末期買入,一般也就是輕度的“套牢”而已,隨時可以重置資金;樓市的話,雖然在大陸還沒有發生過,但一旦出現明顯的房價回落,實際變現的成本恐怕會比市場價計算下的成本更大。
第三,介入到這類1%公司的“時間窗口”,在超過5年的長周期內,平均每年都會有不止1個;而樓市,實際上回顧這十年牛市,與個人財務合理匹配的介入時機其實只有那么2、3個而已:樓市的周期太長,流動性太差,按揭杠桿的優化配置需要等待宏觀貨幣環境的寬松,個人的財務成長期也要與投資窗口相匹配。(所謂“炒股可以隨便玩玩”,而“買個樓不去轉1、2個月以上真沒辦法出手”的區別)
就是說,不同于當前的樓市中,普通人希望以一次拼了老本的投入改變一生的賭徒心態,可能會在一波上漲中幾個月暴富,也可能在一次暴跌中再也翻不了身(是的,觀望數年,在2010年4月以后,看著房價節節上漲,使得“再不買,這輩子也買不起了!”的心理壓力突破理性防線,終于頂著超出合理界限的財務壓力入場的,無論是否“剛需”,全都是這種心態的反映),而逐步走向全流通時代的股市,是可以讓普通人也分享到與時代和社會經濟同步成長的果實的——不是看著別人賺了大錢然后在高點買套,繼而在市場調整階段被虧損打擊得喪心病狂的反復折騰,而是以理性、平和、樂觀和積極的姿態學習股市、了解市場、理解經濟,通過始終安全的漸進式操作,不斷試錯的過程中遴選出有發展前景的公司,在多次合適的時機進入并長期持有。通過不斷的學習進步和調整,一定可以規避垃圾公司、平庸公司和市場的泡沫期,慢慢的收獲能夠代表這樣一個新興市場發展前景的那些優秀的未來藍籌公司。雖說不太可能在發行上市1、2年就找到這樣的公司,但概率上來看,中期之后找到是很實際和可行的。復合增長率是一個很可怕的力量。當然,幾乎所有人不可能在牛股的生命周期內持有不動。但即使考慮到以5年為跨度的小周期,拿對了牛股的復合增長率也是驚人的。同時,這個過程中,以資本市場為代表的國家在調整監管和市場機制,股民也通過自己的選擇來發現這種成長性的價值所在,對市場成長性的理解和實現市場價值發現的基本功能,由此在宏觀和微觀上也得到了統一。所以那么多機構那么注重國家的5年發展計劃,就是要看國家偏向于那些行業,然后再去細分找黑馬。
要做到上述這些,從心態上,就必須具備一個“付出才有回報”、“沒有免費的午餐”的正確價值觀,學習和試錯就是一個不斷付出的過程。對于大多數普通股民而言,最困難的在于兩點:
一是有沒有那個耐心、品性和智力,在長達2、3年的時間內去接觸并理解政策意圖,以及其對應資本市場上的板塊;
二是以穩健的心態來選擇相應的股票和合適的介入時機,然后堅持持有?!?br/> ?。ㄗ髡呦等熬W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