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到電話,又有一個朋友因點滴后心臟驟停,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我這位朋友極少生病,早飯后感到有點胸悶、胃難受、乏力腿軟,由女兒陪同就近去了一家診所,醫生問了幾句后說是胃腸性感冒,便給掛上了吊瓶,不一會兒吊瓶掛完,可感覺更難受了,自己都走不了啦,由姑爺給背上車回的家,到家后口唇青紫呼吸急促,只能坐不能臥,立即叫120,等到了大醫院急救室心電圖已成直線,一個老醫生說:“治反了,來晚了”。
依我初步判斷,我這朋友首先是心肌缺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雪上加霜的是,需要減負的心臟又遇上快速點滴(點滴的同時也耽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豈有不死之理?
在寫這篇文章時,又傳來北大一學生因感冒嗓子痛到校醫院打點滴,造成心臟驟停經多方搶救無效死亡。
點滴不當造成心衰而死亡的案例經常發生,但從來沒聽說過任何醫院和醫療單位承認是自己的錯,都說是病人自身的病造成的。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如今在北京市衛生學校講授內科護理學(有大專也有中專),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在每一章節中都有如下提示,并強調讓學生必須掌握:慎用靜脈輸液,輸液時不能過多過快。尤其在心血管病的章節,一再強調對任何一種心臟病的治療與護理的根本原則是減輕心臟負擔,教科書載明,在搶救心衰病人的諸多措施中有擴張血管、利尿甚至靜脈放血,都是從不同角度減少血容量進而減輕心臟負擔,而點滴是直接增加血容量,使心臟負擔過重甚至造成心衰。
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逢人就點滴的醫生們是沒進過醫學院校學習還是讓回扣的人民幣蒙住了雙眼?
我決不是反對點滴本身,點滴是人類偉大發明之一,已經挽救了許多生命,但世間萬物都有雙重性,點滴也是一樣,擴大化,甚至逢人就點就不是救人而是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