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動車特大事故第一個發出消息求救的是微博網友,“郭美美事件”掀起的巨大輿論狂潮對紅十字會的透明公開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然而與此同時,微博謠言也是此起彼伏,甚至讓人防不勝防。我們不禁慨嘆:微博,愛你幾分恨幾分?那么,無論是消息速遞,還是輿論監督,或是妖言惑眾,是什么讓人們對微博這個新媒體又愛又恨呢?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
紫雪(網名)玩微博的初衷是為了跟潮流。本來無心地傳上幾張照片,沒想到馬上就引來不少回帖,不少人夸她漂亮,讓她找到前所未有的自信。為了持續提升人氣,她不眠不休地掛在網上,每天都會發一些顯得“有內涵”的信息。看著“粉絲”不斷飆升,想著很多人在等著“分享”她的最新消息,她就會無比興奮。
從之前的論壇、博客,到現在的微博,人們從這種方便快捷中獲得更多的自由感和平等感,那種可以和明星拉家常的感覺極大地滿足了普通人的虛榮心。而自己也能像明星一樣擁有眾多“粉絲”,更是讓人心里有種莫名的滿足。
有調查顯示,自2009年以來,各種微博得到了400%的發展。一家舊金山調查機構做的一項名為“為何轉播,為何在線”的調查,紐約州立大學的理查德教授表示“微博使人們感到‘他人對自己的生活感興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而事實上,微博也的確成就了一批“草根”名人,他們甚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意見領袖”。
“共鳴”取暖心理的需求
男友提出分手,痛苦的絕塵(網名)無處發泄,上微博發了一些零亂的信息,傷心而糾結。讓她沒想到的是,她的破碎故事居然引起了一些人關注,不少陌生人回帖安慰她、鼓勵她,讓她心里的傷感少了許多。
正如情侶聊天喜歡坐在咖啡館,同學聚會選在KTV一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一個平臺,需要一種空間。微博,提供了這種新型的平臺和空間。因為內容短小,更因為面對的是幾乎陌生的人群,所以寫博者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也因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交流起來會顯得更順暢。
不甘寂寞的“抱團”、“取暖”也是一些微博強烈關注自己收到的回復和轉發的原因。人是群居動物,能找到同類,能引起共鳴,勢必會讓人心理感到溫暖,有所依靠。一個微博能持續活躍,一般情況下,是因為它寄托在一個熟悉的圈子里,或重新構建了一個圈子。
聳人聽聞的謠言符合心理期待
“還在襁褓中的孩子,怎么沒有出現在死亡名單中?”一個“母親”撕心裂肺的“吶喊”幾個小時之內就讓數以萬計的人痛徹心扉地轉發、回復,然而也有人很冷靜地質問“母親”:如此悲痛的情況下你竟然每天都是不倦不休地在這里發微博、曬照片?最后證明,“母親”所發照片根本就不是她的孩子,照片上的孩子已經6歲了,活潑健康!雨涵(網名)說:謠言防不勝防,傷不起啊。
謠言層出不窮,讓不少網友大喊“傷不起”。有網友表示,微博從一個真誠的交流平臺淪落成垃圾信息、惡搞甚至謠言的集散地后,跟公共廁所還有什么區別?
面對缺乏依據、全憑想象的流言,媒體、學者甚至許多有科學常識的普通網民都在不斷辟謠,但實際情況卻是人們更愿意相信謠言。因為危急時刻,恐慌、憤怒的心態導致人們更傾向于負面信息。因此,聳人聽聞的謠言更加符合人們的心理期待。
與漫天飛的謠言相對,微博辟謠聯盟也應運而生。吳法天、點子正(網名)等人覺得,“辟謠聯盟”想成為眾網友的謠言分析智庫和交流平臺還任重道遠。“更希望未來辟謠聯盟沒存在必要,每個網民都能鑒別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