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云是一名43歲的外企銷售主管,面對的行業競爭特別激烈。他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一個城市接一個城市地出差,走路速度可以趕上競走比賽的運動員,午飯沒時間坐下來吃,常是邊走邊吃邊思考。幾年下來,工作業績上去了,血壓也高了,痛風、糖尿病也接踵而至。
快,快,快,快,快……如今,“‘快’活族”分布在社會各階層,吃飯、開車、談戀愛,什么都急不可待,執著于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但人生“超速”是要交罰單的,身心負擔加重,免疫系統受損,抵抗力低下,高血壓、胃食管反流病、乳腺癌、精神倦怠、失眠多夢等各種病癥,已“纏”上了“時間奴隸”這個群體。
對此,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護師李琦認為,把健康變賣給時間和壓力未必就能高人一籌,懂得在千變萬化的社會和生活中尋找平衡,才更有可能品味成功。
“慢”并不等于懶散和拖延,而是以對人生的高度自信,讓自己適當“減速”,循序漸進地改善生活、促進健康。對于心理而言,慢下來,人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品味生活,豐富閱歷,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對生理而言,慢下來,帶來的是壓力的降低、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恢復,同時還能避免體能的過分消耗。
“慢”也需要一種技巧,訣竅在于提高用腦效率,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到快而有節。比如,我們可以在一年的開頭做個計劃,清理掉不必要的應酬和消費項目。每個月爭取去郊外走一走,和老朋友、老同學聚一次。每周給自己留一天時間,安排自己喜歡的事。每一天,中午擠20分鐘時間睡個覺。
此外,情緒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少接聽手機,少看電視,少查看掌上電腦的信息,自己動手買菜、做頓豐盛的晚餐,慢慢享用樂趣;慢跑一個小時,再靜靜地讀本好書;和朋友深談,分享自己的心事;甚至找個地方發呆,不去想生活中的瑣事。
很多人在嘗試讓自己慢下來時會出現“坐不住”現象,好像身后有千軍萬馬在追趕。這是對壓力的一種本能反應,是長期快節奏生活的后遺癥。需要進行一些心理訓練,如完完整整聽完一首歌,看完一篇文章,培養不慌不忙的做事風格,以及面對壓力的自制能力。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時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時沒事,退休之后反而突發心肌梗死。因為一個人長期處于緊張中,身體就會習慣于這種狀態。一旦緊張因素消失,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反常現象,腎上腺素大量減少,使器官失控,導致各種疾病。
【鏈接】
你可以做到的5種“慢”生活:
1慢飲食:慢餐講究飲食的營養搭配和制作工藝,雖耗費時間卻是健康的飲食方式。醫生建議用15—20分鐘吃早餐,中、晚餐則用半小時左右。對于老年人,每口飯菜應咀嚼25—50次,每頓飯吃30分鐘左右,才可以更好地享受美食。同時多咀嚼,還可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質。
2慢工作:“樂觀豁達養天年”。也就是說,人要有張有弛,有快有慢。不急于求成,保持優雅和風度,對健康很有好處。
3慢運動:盡量讓運動慢下來。一般可以選擇太極拳、瑜伽或者“超慢”的舉重等運動,而不是一下就弄得滿身大汗。平日里,可以經常散步,堅持適度舒緩的運動,比斷斷續續地猛烈運動對人體更有益。
4慢休閑:釣魚、學畫、跳舞、登山、耕田、出海,休閑是身體和靈魂的放松,讓勞碌的身體得到休息,讓緊張的神經徹底放松,讓浮躁的心境沉淀下來。
5慢情愛:在愛情中,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多給對方一些機會,別急著接受或拒絕,而是讓時間來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