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十的高大爺,得風濕性心臟病有二十多年了。十多年前,他發生了一次腦卒中,經過搶救好不容易脫離了危險,但從此留下了話說不清楚,左側肢體活動不靈等后遺癥。醫生提醒他,心房纖顫已很久了,需要進行系統的抗凝治療。但是高大爺嫌定期抽血化驗太麻煩,就沒有接受醫生的建議。今年,不幸的事發生了,高大爺再次發生腦卒中,經搶救無效去世。醫生認為,高大爺的根本問題在于房顫,這是導致他發生腦卒中并最終死亡的“元兇”。
全球“預防中風行動”專家組成員之一、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教授指出,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現象。房顫患者的心跳速率可達120—150次/分,而正常的心跳則在60—100次/分。
在“全球預防中風行動”專家組發布的《如何避免亞太地區中風危機》的報告中顯示,中國是房顫第一患病大國,目前約有800萬人罹患房顫。“中國目前的房顫患病率約為770人/10萬,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心臟病等誘發疾病存活率的提高,由房顫引發的中風逐漸成為普遍的健康問題。”胡大一教授如是說。
房顫離你并不遠
房顫的發生,主要與年齡、疾病有關。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
據統計,在中國有房顫患者約800萬左右,60歲以上是高發人群。60歲以下,房顫發生率低于1%;65歲的發生率為4%左右;75歲以上,則高達15%。80歲以上人口發病率為10%。
“房顫是一種常見病,也是一種必須引起重視的嚴重疾病。”胡大一說,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房顫病人仍可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沒有癥狀。但實際上,它已對人體產生了危害。房顫出現時,或多或少地會損害心臟功能。若同時合并高血壓或冠心病,則會加重這些心臟病的風險。房顫也可以產生嚴重并發癥如心房血栓脫落導致缺血性中風,從而使患者致殘、致死。
房顫患者的癥狀可能會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心慌、氣短、胸悶等癥狀往往是房顫患者最先發現的異常情況,體力明顯下降、輕微活動就會氣喘,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胡大一說,在房顫時心房跳動的頻率極快,而且不規整,輕者病人會感到心慌、氣短,重者將誘發腦卒中等血栓性疾病和心力衰竭。
易引發腦卒中
房顫從初發時的輕微癥狀到嚴重發病可能會持續十年的時間,在癥狀輕時,如果患者抱著忍忍就過去的態度,往往使病情一拖再拖,雖然偶爾發生房顫并不會致命,但房顫最主要的危害是能引起血栓。最大的危害還是容易引發腦卒中。
目前,中國有超過150萬人死于中風,死亡率達138.4人/10萬,已經超過癌癥的死亡率。據胡大一教授介紹,“房顫將卒中風險提高了5倍,在缺血性中風中,有15%到20%是源于房顫。而且房顫引發的中風相比其他原因引發的中風,后果更嚴重,不僅會導致更嚴重的殘疾,住院時間更久,而且首次發作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50%,約為非房顫患者的2倍”。
“房顫最主要的危害是會導致血栓形成和栓塞。”胡大一教授介紹說,房顫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可隨著血液流動到全身各處,從而導致腦栓塞、肢體動脈栓塞、腸動脈栓塞、腎動脈栓塞等。
房顫日趨年輕化
“到醫院做心電圖,房顫很容易被識別,準確率99%。”胡大一建議,陣發性房顫患者在犯病時做的心電圖更容易判斷,而慢性房顫患者則可以判斷出持續的時間。
胡大一強調,對于已經發生了房顫的人,病人這時候一定要和專業醫生商量,根據身體狀況采取一定的措施。一是不要過度焦慮緊張,陣發性房顫發作時基本沒有危險性。二是不能太不當回事,因為房顫最大的危險是卒中,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要特別注意。
近年來房顫有向年輕人轉移的趨勢。抽煙、酗酒、熬夜、加班等不良因素加重了年輕人心臟的負擔,提早誘發房顫的發生。另外,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冠心病等,也是房顫的高危發生因素。
胡大一建議房顫患者在生活中要戒煙,限制飲酒,避免食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食物、藥物,諸如茶、咖啡、可樂以及一些非處方藥。一些止咳藥或感冒藥含有刺激物,可能引發不規則心律,服用前應當詢問醫生或閱讀說明書。
有效使用抗凝療法
對于大多數已經罹患房顫的患者而言,需要有效使用抗凝療法,從而防止循環系統血凝塊引起的并發癥。
胡大一認為,目前,研究最前沿的抗凝劑是靶向抑制凝血途徑中的某個單一凝血因子。“試驗結果表明,相比華法林、利伐沙班可顯著降低腦卒中及非中樞神經系統性栓塞的發生風險,而出血發生率相近。”
但胡大一也指出,房顫抗凝治療是一個系統的治療過程,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抗凝過度可能導致出血,抗凝強度不夠則沒有預防作用,尤其在初始治療階段,個體差異極大,抗凝藥藥效受多種因素影響,更加需要嚴格的監測和科學的用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