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驚悚片《奪命心跳》在各影院上映,片中所講述的“心臟移植記憶”引發觀眾討論,甚至被網友娛樂為“您想移植誰的記憶”,但“心臟移植記憶”是不是真的存在?
專家指出,“心臟移植記憶”這種說法,現實生活中有,但不是主流的。從人類現有的醫學研究來看,心臟沒有記憶功能,也沒有傳遞記憶功能。“心臟移植記憶”說法美國最多,美國病例中有10%這樣的狀況。國內也有,那是東北的一個退休老人,65歲了,做了心臟移植后他就變了:從懦弱變得好斗,從沉默變得開朗,從木訥變得浪漫,從不愛運動變得很愛運動。
專家表示,單純的性格和意識,主要受大腦控制,單憑移植心、肝、腎等器官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在科學上尚欠缺說服力。從現在來看,接受移植心、肺、腎等器官不會把捐贈者的個性也移植到受者體內,但是否會對受者的性格產生一定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許多進行器官移植的專家認為,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發生性格改變主要是移植手術本身造成的,包括技術、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技術和生理原因在于,器官移植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較大的變化,如心臟移植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在手術中患者的心臟會出現停搏,同時在心臟復蘇過程中,心臟內部會進入氣泡,病人的身體會因此而產生器質性改變,由于身體上的器質病變,病人在術后的認知方面出現障礙或變化,導致性格出現輕微變化;心理原因在于,器官移植是大手術,也是一個人經歷的重大人生事件之一,按照心理學理論,凡是經歷過重大生活事件的人心理和性格都容易出現某種變化。不過,大多數人的變化是短暫的,經過幾個月就會恢復。當然,也有些人的性格發生了永久的變化。專家建議,接受器官移植的人最關鍵的是要調適好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