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2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關節問題。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近1000萬,并在未來20年內還將繼續增加。專家指出,盡管類風濕性關節炎被稱為“不死的癌癥”,但是患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同樣可以防止關節被破壞,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重則可以致殘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以女性多發,可能與遺傳、細菌病毒感染、隨機因素及性激素等方面有關,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滑膜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發病之初,患者可能只是因關節腫脹而導致雙手在做穿針、系鞋帶等精細動作時出現困難。隨著疾病的發展,會慢慢變得無法完成簡單的日常動作,如洗臉、穿衣等。如果不及時接受系統的治療,50%~70%的患者在患病兩年后會出現骨質破壞,多數病人在患病3年后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于主任說,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關節腫脹和疼痛,常伴有晨僵。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同時,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中晚期的患者可出現手指的“天鵝頸”及“鈕扣花”樣畸形,腕關節、肘關節強直和掌指關節半脫位等。除關節癥狀外,還可出現皮下結節,心、肺和神經系統等受累。
如何與骨關節炎區分
由于類風濕關節炎和骨關節炎都會出現關節疼痛、僵硬、腫脹,不少患者將兩者混淆。事實上,兩者在癥狀上雖有相似之處,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據于主任介紹,從性質來說,類風關屬于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見于任何年齡。而骨關節炎是一種和年齡息息相關的骨退行性病變,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從癥狀來看,類風濕關節炎往往起病緩慢、隱匿,只有少部分患者可以突然出現關節的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受限,關節晨僵是不少類風濕患者的首發癥狀。而骨關節炎患者也會感到關節疼痛,但表現為休息時好轉,活動后加重,且其發病與衰老、肥胖、炎癥、創傷、關節過度使用、代謝障礙及遺傳等因素有關;從疼痛部位來看,骨關節炎導致的疼痛一般都發生在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關節,比如膝關節、髖關節及雙手關節等。而類風濕關節炎則表現為對稱性,比如雙手對稱的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雙足趾關節、踝關節等一些小關節。
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
“多數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起病緩慢,開始只是感到乏力,晨起時手指關節有木僵感,或者一個或幾個關節出現疼痛,但經過適當的活動或外用膏藥后關節就能舒展自如。病人常常不把這種情況放在心上,直到關節疼痛難忍,甚至出現多個關節腫脹時才到醫院看病,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于主任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使目前無法根治而又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類風濕成為溫和的、發展緩慢的疾病。
于主任指出,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除了需要醫生綜合化驗、臨床癥狀、體檢等多方面資料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更需要病人的積極配合,重視自己身體關節的預警。因此,當出現以下不適時,請盡早到風濕專科檢查:1.早晨起床關節僵硬時間持續超過30分鐘以上;2.二個或二個以上關節腫痛,特別是手指關節的腫痛;3.關節腫痛持續超過2周。
【溫馨提示】
1.飲食方面,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注意搭配合理,保持較好的食欲才能增強抗病能力;起居方面,房屋應通風、向陽,避免風寒濕邪侵襲,切忌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切忌接觸涼水。此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要注意勞逸適度,克服情緒消沉,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對待疾病和生活。
2.如果有類風濕疾病家族史,關節經常出現晨僵、疼痛、腫脹,特別是中老年女性,尤需引起警惕,及時去醫院風濕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