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春夏養(yǎng)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fā)掉一大半,而秋冬養(yǎng)陰就好比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fā),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yǎng)。所以秋冬養(yǎng)陰效果最好。
大家先來看看這個“燥”字。左邊一個火,下邊一個木,上邊三個口。三個口像不像肺泡呢?燥,就是在一堆木柴上點火,烘烤著肺,所以,這個季節(jié)最容易損傷人的體液。在中醫(yī)看來,此時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止燥邪傷害人體的陰液。
另外,秋季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養(yǎng)陰法則,叫“少辛增酸”。意思就是,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
處暑之后少吃燒烤
想必我們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夏日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水喝,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曹操于是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里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聽曹操這么一說,大家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不禁流出不少口水,一下子都不渴了。大家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大伙終于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則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說明酸性食物是有非常強的滋陰效果的,通過吃酸性的食物,便能夠緩解我們身體的旱情,甚至還沒有吃到嘴里,潤燥的效果就已經(jīng)出來了。所以,處暑時節(jié)應(yīng)當(dāng)多吃些酸味的水果,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
而少辛的原因,同樣是為了減少肺氣的耗散。大家都知道,吃過于辛辣的食物會導(dǎo)致人體發(fā)汗,這是因為味辛的東西都有發(fā)散的作用,能調(diào)動人體肺部的陽氣通過汗液從體內(nèi)發(fā)泄出來,隨后身體便涼了,陽氣發(fā)散了自然身體也就涼了。所以說,處暑之后不應(yīng)該吃一些味辛的東西,比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癥狀。
“酸”葡萄性寒不宜多吃
既然少辛增酸是秋季的一大飲食原則,那么在處暑時節(jié),常見的酸味水果除了稍晚一些的山楂外,最常見的莫過于葡萄了。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葡萄屬寒性水果,因此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一般認為:成人每天以不超過200克為宜,而孩子一天別超過50克為好。此外,吃葡萄后不要立即喝水,否則會腹瀉。因為葡萄本身有通便潤腸之功效,吃完葡萄立即喝水,胃還來不及消化吸收,水就將胃酸沖淡了,葡萄與水、胃酸加速了腸道的蠕動,腹瀉也就產(chǎn)生了。
除了直接吃葡萄外,也可將葡萄制成膏來吃,可替代那些高熱量的碳酸飲料潤燥止渴。
具體做法是,生葡萄2500克洗凈,再用水泡一兩個小時,然后晾干。再帶上一次性的手套,把葡萄用手擠碎,去皮、去核,只留下葡萄汁就可以了。把葡萄汁放在鍋里熬,熬到很稠的時候,倒進一個杯子里。同樣,將500克蜂蜜用鍋煮開,再把蜂蜜倒進杯子里,跟熬好的葡萄汁拌勻,最后放到冰箱里貯存,“葡萄膏”就制成了。用的時候,每次兩勺,用水沖服就可以了。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當(dāng)然,葡萄并非是人人皆宜,尤其是胃酸過多、痰熱咳嗽、胸悶咳喘者,不宜多吃,不僅僅是葡萄,其他酸性太大的食物也應(yīng)少吃。
除了酸味食物和水果外,處暑時節(jié)還應(yīng)多吃一些時令果蔬。比如新鮮的黃瓜、西紅柿、冬瓜、梨、荸薺、甘蔗、大棗、銀耳、百合、蜂蜜和湯、粥等。這些都是天然的潤燥食物,都具有與葡萄同樣的功能,搭配食用效果更佳。
除此之外,您也可以嘗試“一咸一甜”兩個簡單的方法。白開水在人體內(nèi)容易流失,如果在水中加少量鹽,少量多次飲用,就會減少水分流失。另外,蜂蜜具有潤肺、養(yǎng)肺的作用,同樣是對付秋燥的“法寶”。“朝朝鹽水,晚晚蜜湯”這句話,講的就是秋季養(yǎng)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