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有午睡的習慣,然而近年來有人提議不必午睡,那么,從人體健康角度來看,究竟要不要午睡呢?
午睡符合人體節律
午睡,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習慣,形成午睡習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生物節律。有人進行過一項實驗:讓自愿受試者連續幾個星期呆在一間既沒有鐘又不能分辨白天和黑夜的地下室內,告訴這些人什么時候想睡就可以睡。結果發現,受試者在一天中有兩個時間愛睡覺,一個是晚間,再一個是中午。專家們指出,從生物節律來看,所有人在中午都進入睡眠準備狀態,因此,午睡是睡眠整體布局中的一個部分。
二是飲食。人們在午餐以后往往出現困倦的感覺,其原因除上述生物節律外,還與食糖的攝入有關系。攝食后使人困倦的原因有三:1、攝食后體內血液趨向于消化道,以致腦部相對缺血而供氧不足,使人出現困倦感;2、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有催眠作用;3、碳水化合物能誘使胰島素升高,從而引起血糖的急劇下降。血糖下降會使人感到疲勞。我國的飲食特點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主食,而且攝入量也比較多,故飲食因素對午睡的影響比較明顯。
三是健康狀況。中醫學把出現明顯的食后困倦看作病態,并認為多由脾胃陽氣虛弱所致,古醫書中所謂“谷勞”、“飯醉”描繪的就是這種情況。運用現代技術進行的研究已證實;脾虛患者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較弱,而抑制過程占優勢。
如此看來,可以認為保持午睡的習慣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午睡對健康的好處有很多,有研究資料顯示,睡午覺后,可以保證司機和醫生有良好的警覺;對于晚間睡眠不好的人來說,午睡尤其有益。英國科4zHhpRnKeJZZsqaF/ceEmQ==學家發現,堅持午睡半小時以上,能使人的冠狀動脈得到休息,從而減少某些心臟病發作的可能。
調好午睡生物鐘
當然,要想從午睡中獲益,必須注意午睡的方式方法,并處理好與午睡有關的一些問題。為此,專家們提出如下建議:
1.根據人體生物鐘的要求,把午睡時間安排在晚間睡眠時間的中點時刻后約12小時。例如從夜間24點睡到早上6點的人,午睡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3點。
2.午睡時間不宜過長,以30分鐘到1小時為宜。午睡時間過長,一則可能影響夜間睡眠;二則睡覺時吸入氧氣較少,長此以往對健康不利。因此,開窗睡覺或許有益。
3.午飯不宜過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嘗試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增加蛋白質的攝入。
4.如果午餐后困乏特別明顯,可考慮作適當的調治。中醫常用的方劑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應當指出,午睡固然有益,但不是說大家都需要午睡。如果并無午睡習慣,且午后精力仍然充沛,那么大可不必加入午睡者的行列。
【提示】
午睡可能給有些人的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德國的一些醫學家曾經指出,午睡對三種人有很大危險性:一種是65歲以上或超過標準體重20%的人;另一種是血壓很低的人;第三種是血液循環系統有嚴重障礙,特別是那些由于腦血管變窄而經常頭暈的人。因為午睡后大腦血流減少,血壓降低,腦部供氧不足,很容易發生缺血性中風。